经济观察报|“黑暗森林”与文明季候学( 二 )


《三体》可以被读作一部《罗马帝国衰亡史》 , 区别仅在于 , 吉本以罗马文明为对象 , 而刘慈欣以地球文明为对象 。 但还有一个重要而细微的差别 , 吉本代表启蒙运动的新文明对于旧帝国之母体的反思 , 而刘慈欣尚不知新文明在何处 , 所以他绝望的底色更鲜明 。 我们要特别感激作者和编辑勇敢地保留了第一部中惊心动魄的历史背景 , 这是小说“秩序”定义的生活基调 。 更为可怕的是 , 宇宙高级文明以规律做武器 , 这意味着规律或者说秩序本身荡然无存 。 “三体文明”所带来的“智子锁定”早就已经构建了这个基本的假设:由于“智子”的干扰 , 人类已经不可能对量子领域有任何真正的发现 。 在这里 , 我们或许可以科普性地提醒一下海森堡“测不准原理”对于量子物理学悲观前景的预示 , 而尼采关于世界本无秩序的“致命真理”的悲观主义结论 , 实际上也与上述科幻的假定若合符节 。 因而 , 无论是否真有“智子”或者真有“维度攻击” , 摆在人类面前真正的悲观主义无关乎自然科学的成就 , 而是一个哲学问题:是否有秩序存在?
“每个文明都是带枪的猎人”
用以描述宇宙无序性的 , 是“黑暗森林”理论 。 在《三体》第二部中 , 那个贯穿全书的核心人物、也是与“三体文明”进行巅峰博弈的“执剑人”罗辑这样揭示道:“宇宙就是一座黑暗森林 , 每个文明都是带枪的猎人……在这片森林中 , 他人就是地狱 , 就是永恒的威胁 , 任何暴露自己存在的生命都将很快被消灭 。 ”我们对此的第一个反应当然是 , 这个描述如此地接近于霍布斯对于人类自然状态的描述:“在没有一个共同权力使大家慑服的时候 , 人们便处在所谓的战争状态之下 。 这种战争是每一个人对每一个人的战争 。 ”
霍布斯的“每个人对每个人的战争”状态 , 是其国家理论的初始设定状态 。 在他看来 , 如果没有像“利维坦”这样的主权者暴力 , 就不可能终止这种战争状态 。 正因如此 , 霍布斯的自然状态只是起始条件 , 而不是终极目标 , 它的目标在于国家暴力下的和平 。 但是 , 对于刘慈欣来说 , 在“拥挤”的宇宙诸文明之间 , 和平根本是不可能的 , “黑暗森林”就是宇宙的根本现实 。 在阴森黑暗的宇宙中 , 文明的坐标一旦被暴露 , 就一定会遭到毁灭性的打击 。 这在领会了“宇宙社会学”的高等文明来说 , 是一个常识 。 “我消灭你 , 与你无关” 。 因为不同文明之间是高度不平等的 , 他们之间的差异就像地球上的物种之间的差异一样 , 其差别甚至已经达到了生物学的“界门纲目科属种”的“界”一级 。 试问你踩死一只蚂蚁 , 是否想要询问蚂蚁的感受?
而驱使高等文明义无反顾地消灭低等文明的原因有两个:一个是“猜疑链” , 一个是“技术爆炸” 。 “猜疑链”是博弈论中的不信任链条 , 即便我是善意的 , 我也不能假设另外的文明是善意的 , 这就造成了猜疑链:我不能假定对方是善意的 , 我也不能假定对方假定我是善意的 , 我不能假定对方假定我假定他是善意的……另一方面 , 高等文明和低等文明之间的差距是可以被缩小乃至被颠倒的 , 这就是“技术爆炸”的功劳 。 因为技术爆炸 , 高等文明不能保证自己永远处在绝对的优势地位 。
“黑暗森林”可能是错的
在今天的社会学理论看来 , “黑暗森林”理论肯定不是人类社会的面貌 。 人类已经走出了兽性的丛林状态 , 他们使用理性的交流而实现了跨种族和跨地域的合作 。 人类合作与进化的事实 , 就是对“黑暗森林”理论的根本驳斥 。 这里似乎可以推断出 , 智慧天生倾向于合作 , 乃至于最广泛、最深入的合作 。 我们智人从自身的自然条件来说 , 既无利爪捕食 , 也无厚厚的皮毛避寒 , 但却卓然跃居于所有哺乳动物之首 , 靠的就是合群的智慧 。
我们也可以从刘慈欣自身的理论中寻找漏洞 。 在他看来 , 支撑“黑暗森林”理论的是两条公理:一是 , 生存是文明的第一需要;二是 , 文明不断增长和扩张 , 但宇宙中的物质总量保持不变 。 也就是说 , 基于生存需要的扩张 , 和物质总量不变之下的相对稀缺性 , 是文明之间互相消灭的根本理由 。 对于这一点 , 我们利用地球文明上的知识就非常可以理解 , 因为经济学总是告诉我们资源是稀缺的 。 然而 , 如果用这样的“物质”概念(事实上这仅仅是一种经济学的资源概念)来理解宇宙高等文明眼中的“资源” , 似乎就有一种低等智慧的局促感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