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到|电影学堂开讲啦!贾樟柯 | 电影是一个劳作的工作,坚持是因为爱

:原题为_周到|电影学堂开讲啦!贾樟柯 | 电影是一个劳作的工作,坚持是因为爱。
7月25日 , 上海国际电影节正式开幕 。 当天下午 , 贾樟柯现身上影节现场座谈——“电影学堂” , 与观众和电影人交流从业经验 , 讲述疫情期间的新感受 。 这是上海国际电影节第二年举办这样的中外电影名家对话交流活动 。
贾樟柯:中国导演 , 制片人 , 作家 。 生于1970年 , 山西省汾阳人 , 就读于北京电影学院文学系 。 主要作品包括《小武》(1998)、《站台》(2000)、《任逍遥》(2002)、《世界》(2004)、《三峡好人》(2006)、《二十四城记》(2008)、《海上传奇》(2010)、《山河故人》(2015)、《江湖儿女》(2018)、《一直游到海水变蓝》(2020)等 。
作为本次电影节“电影学堂”的首场讲座 , 贾樟柯在现场分享了疫情期间自己回归乡村生活的感受 。 他提到 , 乡村是我们国家非常重要的战略资源 。 “中国这个国家为什么有这么多韧劲 , 跟我们有广阔的农村有关 。 ”
在他看来 , 所谓做电影就是将个体的对于生活的反应表现出来 , 而乡村的广阔天地让人们更加贴近自然 , 贴近生活 。
2003年非典疫情的时候 , 贾樟柯就在北京 。 虽然当时他已经有条件可以拍电影了 , 却没有记录下当时的感受 。 如今回忆起来 , 非典时候的一切于他而言就是一个模糊的轮廓 。 “当你真的从事创作 , 你会发现记忆是很不牢靠的 。 ”
今年新冠疫情爆发的时候 , 贾樟柯开始反思 , 一个以记录为使命的电影人是不是应该做些什么 。 恰逢希腊电影节的邀请 , 于是贾樟柯三分钟的疫情短片《访客》诞生了 。 那是一部完全用iPhone手机完成的拍摄 , 全部的工作人员也只有两名演员、一个摄影师和导演贾樟柯四人而已 。
在贾樟柯看来 , 记录本身是比用什么设备器材还要重要的 。 无论你手边有什么都可以 , 手机或者是35毫米摄影机都不要紧 , “讲究的就是对于现实生活反应的速度 。 ”
贾樟柯表示 , 这次疫情虽然是一场灾难 , 但也给电影行业带来了更多思考 。 当坐在可以容纳1200人的影厅看电影不再是理所应当的时候 , 人们会更珍惜那些平凡的日子 。
“我相信经过疫情之后 , 电影工作者能够拍出更有电影感的电影 , 能够拍出更加适合在电影院大荧幕看的电影 , 因为我们经过一百多天没有电影的日子 , 我们重新理解了这个媒介 。 ”他说 。
【周到|电影学堂开讲啦!贾樟柯 | 电影是一个劳作的工作,坚持是因为爱】如果我们未来在银幕上没有发现更多的有价值 , 有创新意义的电影 , 意味着我们创造力的衰退 , 因为历史提供给你一个思考的机会 , 给了你思考人类社会的一个大的事件契机 , 我们的思考能力 , 我们的创造力能不能像二战时候那些导演一样 , 能不能就像当时的德西卡、罗西里尼那样的导演那样的洞察力 , 观察力 , 表现力给我们提出了一个要求 。
的确 , 对于观众来说 , 他们与电影人一样经历了一场浩劫 。 在观众视角中 , 电影需要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 经典影片、大厂制作不再是好电影不变的标准 。 挖掘新的电影语言和电影叙事是电影人的课题 。
而谈到创新 , 贾樟柯也给了年轻人一些意见 。 寻找新的人物形象 , 是最难的创新 , 也是电影和文学最大的贡献 。 他列举出阿Q、虎妞等例子 , 鼓励电影人致力于塑造鲜活的、独特的人物角色 。
大部分电影是希望讲一个故事给观众 , 对我来说我觉得希望拍一部电影让观众过一段生活 , 过一段沉浸式的生活 。
今年年初 , 贾樟柯最新一部纪录片《一直游到海水变蓝》在柏林电影节首映 , 电影将繁华大都市之外的乡村和书写乡村的作家们作为拍摄对象 , 通过作家的真实讲述 , 生动地呈现出中国社会变迁的丰富图景 。
展现真实 , 引人思考 , 一直是电影人的追求 。 如贾樟柯所说 , 电影是一个很劳作的工作 。 而未来 , 他也将继续在文学和电影的道路上 , 勤勤恳恳地劳作下去 , 乐此不疲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