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明清双方最后的关键战役,此人做出一愚蠢决策,皇太极取得大捷


【明朝|明清双方最后的关键战役,此人做出一愚蠢决策,皇太极取得大捷】皇太极建立大清后 , 大举进攻明廷 , 开始了新一轮的扩张 。 皇太极一鼓作气攻占了许多城池 , 但北京城的屏障山海关和山海关的门户锦州仍然在明军手中 , 要想顺利入关 , 山海关是必争之地 。 崇德四年(公元1639年) , 皇太极亲率八旗劲旅进抵锦州的屏障松山 , 企图攻占此城 。 松山守军在大将金国凤指挥下拼死抵抗 , 清军数次冲锋 , 伤亡惨重 , 却仍无法攻克 。 皇太极不甘心失败 , 一方面派人回沈阳调兵遣将 , 运来大炮、炮弹、火药 , 另一方面在松山城南穿地道 , 企图越过难啃的城门 , 直接插入明军腹地 。 但松山守军防守严密 , 皇太极屡攻不克 , 劝降也被守将金国凤等人拒绝 。 皇太极深感攻守两难 , 只好罢兵退回沈阳 。 初战失利没有使皇太极灰心丧气 , 他重新调整了战略部署 , 暂时放弃松山 , 直取锦州城 。
明朝|明清双方最后的关键战役,此人做出一愚蠢决策,皇太极取得大捷
本文插图
崇德五年(公元1640年) , 皇太极集中兵力进攻锦州城 。 这一战皇太极采取步步为营的策略 , 在义州城修筑据点 , 作为围攻锦州的前线指挥部 。 义州距锦州只有几十公里 , 清军在义州一带修城筑室 , 给锦州明军造成很大的心理压力 。 为了彻底击破明军的心理防线、促使明军阵营分化 , 皇太极命大将济尔哈朗为锦州前线总指挥 , 继续把阵营向前推进 。 济尔哈朗比较好地贯彻了皇太极的作战意图:一是亲率四万余骑在锦州城外六里处安营扎寨 , 并在锦州城外沿壕筑垛口 , 在近城处设置卒哨探;二是调集几十门红衣大炮 , 不断向锦州城轰击 , 使明军陷于紧张混乱之中 , 惶惶不可终日 。 在清军的强大压力和秘密劝降下 , 锦州东关守将吴巴什降清 , 清军攻占锦州外城 , 并完成了对锦州的合围 。 锦州守将祖大寿慌忙向明廷求援 。
明朝|明清双方最后的关键战役,此人做出一愚蠢决策,皇太极取得大捷
本文插图
由于锦州战略位置十分重要 , 明廷不敢轻视 , 忙命洪承畴领王朴、杨国柱、唐通、白广恩、曹变蛟、马科、王廷臣、吴三桂八总兵 , 率步骑十三万出关解锦州之围 。 洪承畴部大军抵达锦州附近的乳峰山 , 与清军展开初次较量 , 双方相持不下 。 皇太极重新调整战略部署 , 将重心转移到打击援军上 。 他率重兵昼夜兼行 , 占据了王宝山、壮镇台、寨儿山、长岭山等战略要地 , 把洪承畴率领的十三万大军紧紧包围在松山一带 , 致使锦州、松山、宁远成了三个孤立的据点 , 无法互相援救 , 清军由被动转为主动 , 明军被迫在不利的条件下进行决战 。 洪承畴见松山四周险要之处都被清军占据 , 只好收缩兵力防御 。 趁明军调整部署之时 , 皇太极派兵夺取了笔架山上的粮草 , 这造成明军粮草紧张 , 进而军心涣散 。
明朝|明清双方最后的关键战役,此人做出一愚蠢决策,皇太极取得大捷
本文插图
此时洪承畴的战略意图是集中兵力与清军决战 , 但此决定遭到许多将领的反对 , 将士们纷纷要求撤回宁远城 , 因为宁远粮草充足 , 大军可以休整后再战 。 洪承畴做出一愚蠢决策 , 居然听取了众将的意见 , 决定分兵撤退 , 却给清军制造了机会 。 清军利用明军企图撤退之机 , 加紧了对明军的围攻 , 明军各部统帅在撤退途中失去了统一指挥 , 他们各自为战 , 且战且闯 , 各路兵马都被冲散 , 损失惨重 。 洪承畴等人突围未成 , 困守松山城 , 之后洪承畴几次组织突围 , 皆告失败 。 皇太极虽然取得松山大捷 , 消灭了明军援锦的主力 , 但是松山、锦州、杏山三城仍为明军占据 , 关外的宁锦防线尚未被彻底摧毁 , 发动此役的战略目标还没有实现 , 因此皇太极坚持兵贵神速的原则 , 调集大军围困松山、锦州、杏山三城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