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年|众合科技21年自研历程“彼之所能往者,我亦可往!”( 二 )


而除了最初的决心 , 还需要持之以恒的投入 , 才有机会迎来回报 。 “人力成本比较贵 , 研发和安全认证的投入也很大 , 我们做研发的过程 , 其实是比较曲折的 。 ”边劲飞感慨道 。

“当时公司把系统的问题想简单了 , 以为很快就能做出来 。 ”没想到 , 这条布满挑战的道路一走就是八年 。 作为轨道交通核心安全系统 , 并不是投入资金与力量就能很快做出来的 , 无穷尽的测试与安全认证 , 需要的更多是坚持 。
中年|众合科技21年自研历程“彼之所能往者,我亦可往!”
本文插图

2007年开始调研 , 2008年公司正式全面投入开始研发自主信号系统 , 直至2016年 , 全部采用中国标准 , 750公里的亚吉铁路率先通车投入运营 。 可以想见 , 其间大量的安全认证和测试 , 同事们耗费了多少心血 , 而企业又投入了多么庞大的资源 。
“我们研发的第一代产品 , 其实工程结合度并不高 。 ”但边劲飞觉得 , 这是一个重要的开端 。 过去 , 研发人员不懂真正的需求 , 而工程人员又很难系统地讲清楚 , 有了第一代产品积累的经验 , 工程和研发逐渐打通 , 研发到第二代的时候 , 产品已经相对成熟 。
边劲飞介绍 , 在杭州地铁 , 1、2号线都使用了外方技术 , 而4号线项目 , 则是自研技术在地铁投入使用的一次关键转折 。 “在杭州4号线 , 我们通过大量夜间测试 , 经过多次专家评审讨论 , 最终方案成熟 , 用自研系统无缝替换外方系统 , 在线路上运行了两个月 。 ”

自那之后的重庆4号线开始 , 新项目几乎都用上自研系统 , 众合人数年的努力终于有了用武之地 。
近年来 , 合众科技带着它的自研系统走向海外 。 “一个项目是亚吉铁路 , 另一个项目是尼日利亚的阿布贾城轨 。 ”对于边劲飞和他的同伴来说 , 这又是一段充满风景的征程 。
和飞驰的列车不同 , 一家企业没有既定道路可走 , 唯有不断摸索 , 才能突破瓶颈 , 长足发展 。
许平川:
“用最贴心的服务 , 做系统的项目交付”
“我来公司很早 , 2006年 , 工号是前面三十几号的 。 ”
谈及见证众合从起步到腾飞 , 信号事业部总经理许平川笑说 , “我的体会比较深 , 从过去有劲使不出的憋屈 , 到现在能够顺畅的和用户协商交流 , 心情舒畅多了 。 ”
作为负责项目交付的“元老级”人物 , 许平川的这一种“舒畅” , 得益于已经牢牢掌握在众合人手中的自研技术 。 “前期大家每一个员工心里都是想着 , 一定要努力把项目做好 , 让用户满意 。 但在交付过程中由于经常受到技术合作方的种种制约 , 在沟通上又存在许多障碍 , 因此总是达不到期望值 , 总是得不到一个完美的结果 , 也经常会受到用户的批评 。 ”

中年|众合科技21年自研历程“彼之所能往者,我亦可往!”
本文插图

随着自研信号系统投入使用 , 许平川说感到整个交付团队对项目的控制能力“渐入佳境” , 研发团队以及设计团队跟我们交付团队之间的配合更加顺畅 , 用户对我们的感受也逐步由挑剔转变为信任和赞许 。
在高质量的自研系统的支撑下 , 需要由交付来体现产品的优势 , 那么许平川的团队 , 是如何做到让用户满意和认可的?
“在交付过程中 , 帮助客户解决一些实际困扰他们的问题 。 ”许平川举了一个具体例子 , “目前国内大环境下 , 建设工期都比较短 , 从交付角度来说 , 通过我们的合理组织 , 充分发挥我们掌握系统技术的优势 , 尽量缩短占用项目现场时间 , 其实就是帮用户解决了工期压力大的问题 。 ”
与此同时 , 最大程度的满足用户使用需求直接影响到项目的口碑 , 许平川用手机打了一个比方:“什么样的界面 , 什么样的操作 , 什么样的功能 , 什么样的服务 , 能够充分考虑到使用者的体验和习惯 , 这对用户是很重要的 。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