祥林嫂|文艺批评·斜目而视 | 《祝福》( 二 )


祥林嫂|文艺批评·斜目而视 | 《祝福》
本文插图

豆瓣 草莓秋千
电影很大的篇幅都放在了贺老六和祥林嫂的生活之中 , 这也是不多的、夹杂着生活苦涩却依然温馨的时候 。 拜堂那天 , 祥林嫂从轿子里被众人拖出来 , 绑着 , 塞着个馒头不让出声 。 他人全都叽叽喳喳指手画脚 , 唯有贺老六呆在一旁 , 眼神中流露着心疼与无奈 。 可见贺老六从一开始 , 便是尊重着关心着祥林嫂的 , 并不因为她是他的妻子 , 即便还未成亲 , 他也是把她当做一个人来体贴着的 。 贺老六的感情是真挚的、没有狭隘界限的 , 因为如果他只是将感情建立在结发夫妻的关系上 , 他便不会容忍祥林嫂最初的百般不从 , 便不会在他人拉自己喝酒时仍不忘叮嘱他人照顾她 , 便不会在她接受自己之前对她关怀备至 , 便不会允许让她回去 , 甚至是送她回去 , 还周到地问到底是婆婆家还是鲁家 。 祥林嫂对众生 , 不过是一个低贱的女人 , 一个生活在自己所处社会中的活物 , 一个名字和闲聊主角罢了 , 只有贺老六 , 真切地把她当作一个人来关怀 , 我们可以说 , 他不仅仅是对祥林嫂 , 对任何一个人 , 都真心相待 。 他在物质上所能做的和所能给予的可能很少很少 , 但却能温暖着祥林嫂的心灵 , 因此祥林嫂并不是一个没有春天的女人 , 她是有的 , 只是这春天太过易逝 , 无法永留 。 电影中把短暂的“春天”表现得情真意切感动人心 , 先生虽未在小说中明确写出 , 但我们也是可以从小说中读出来的——祥林嫂对阿毛的日思夜想和悲痛欲绝 , 其实正反映了在阿毛离开之前 , 她是倾注了自己的爱 , 也得到了他们爱的回应的 , 正因为有了之前的爱之深 , 才有了生离死别的痛之切 。
祥林嫂|文艺批评·斜目而视 | 《祝福》
本文插图

祥林嫂|文艺批评·斜目而视 | 《祝福》
本文插图

豆瓣 非虚构
影片中对原著的重大改动带来了影片《祝福》剧作上两个鲜明的特点 。 一个特点是整部影片的艺术结构严谨、精炼 。 原小说的艺术结构也是极其严谨和精炼的 , 但由于文学的要求与电影的要求不同 , 第一人称视点的散文式小说结构如照搬到电影中来就会给人以沉闷、拖沓之感 。 由于改编者实施了这一重大的“转换” , 使得原小说中由“我”叙述并串连的“逃”(不堪忍受婆婆的虐待和强迫婚姻而抗争)、“撞”(被卫老二和婆婆抢回卖给贺老六的不屈撞香案)、“捐”(在柳妈的规劝下去庙里捐门槛 , 以期得到心灵的慰藉)和“问”(在全部希望破灭之后询问“一个人死了有没有灵魂”)四个层次环环紧扣 , 层层深入 。 通过戏剧结构紧密组合而成的“逃、撞、捐、问”四个戏剧板块 , 凝练集中地反映了祥林嫂命运发展的过程 。 另一个特点是扣住祥林嫂性格 , 扩展下层人民生活 , 使短篇小说容量增大 。 在原小说中 , 祥林嫂再嫁贺老六是通过这样短短的插话:即卫婆子对鲁四太太的介绍和后来祥林嫂对柳妈的自白 , 间接地交代出来的 。 但影片“挑明”这场戏 , 并“膨胀”这场戏 , 其意蕴起码有三方面:增加原著仅是短篇小说的容量;从两个处境不同的善良农民身上看到真诚的理解和尊重;用祥林嫂所得到的短暂幸福烘托而后接踵而来的巨大悲痛 。 夏衍对原作所进行的改编 , 不是表面上或割裂地在模仿 , 也不是在移植鲁迅先生作品中的乡村生活的风尚及其人物之间的关系 , 而确实是对于鲁迅作品所触及的思想背景——破产中的中国农村生活各阶级动态和人物情感的真切体会 。
祥林嫂|文艺批评·斜目而视 | 《祝福》
本文插图

祥林嫂|文艺批评·斜目而视 | 《祝福》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