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敏洪|残酷的现实:你没价值,何以谈人脉
本文插图
在知乎上看过一个帖子 。
有一名网友 , 大学毕业后 , 参与了班级组织的高中同学聚会 。 多年不见 , 再次见面 , 怎么着都会共忆往昔、回味青春吧?可真相是 , 到了酒店之后 , 还没入席 , 所有的同学很自然地分成了两个圈子 。 其中一个圈子 , 大多数是朝九晚五的普通白领;而另一个圈子 , 要么是创业的小老板 , 要么是企业高管 。 两个圈子之间 , 径渭分明——前者闲话家常 , 后者高谈阔论 。 白领们想挤进高管、老板圈 , 走近一看 , 经济条件比较好的 , 往往都占据C位 , 身边围满了人 , 想挤也挤不进去 。
这是当代同学聚会最真实的写照 , 也是人际交往中功利的现状 。
正所谓:物以类聚 , 人以群分 。
不管你承不承认 , 人和人之间 , 确有圈层之分 。
心理学上有一个吸引力法则:
人总是倾向于跟自己的同类待在一起;当一个灵魂人物出现 , 与之有相关共性的人、事、物就会被它吸引而来 。
越是优秀的人 , 越喜欢结交实力相当、价值对等的人 。
人和人之间的关系 , 就像两人踩着跷跷板一样 , 和谐相处就要保持双方的平衡和对等;一旦彼此的交换不对等 , 那么就会像跷跷板一样失衡 。
这就是成年人社交的扎心真相:凡是社交 , 皆有门槛 。
要想踏入别人的世界 , 链接更多的资源和人脉 , 必须要有一块与之价值对等的“敲门砖” 。
本文插图
须知 ,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 , 有了可以交换的价值 , 才能拥有相应的人脉和交往 , 互惠互利 。
社交的本质 , 其实就是价值互换、资源互换 。
表面上来看 , 你们或许和和气气、称兄道弟 , 可是如果没有可以互换的价值 , 所谓人脉也不过是一个摆设 , 关键时刻并不能提供实质性的帮助 。
你认识多少人不重要 , 多少人认识你才重要 。
但生活中 , 很多人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 , 反而一味地以“认识多少牛人”为资本 , 过分吹嘘、傲骄 。
俞敏洪老师 , 就曾在他自己的公众号上分享过一个故事 。
俞敏洪参加商业聚会时 , 经常碰到一位年轻人:
我至少在5个不同的场合见过那名年轻人 。
有意思的是 , 那名年轻人每次都要找他合影 。
你为什么每次都要找我合影?俞敏洪老师不解 , 于是便问他 。
这名年轻人也很直接:
因为我想混更有用的社会关系 。
醒醒吧 。
有用的社会关系 , 从来就不是你参加过多少聚会、认识多少牛人;牛逼的人脉 , 也不是你有谁的电话 , 和谁一起合过影 。
你想想 , 商业聚会 , 凡是有点名气的企业家 , 每天围着他们的人不计其数 。
而你 , 不过是在公开场合与之打了一个照面 , 凭什么妄想挤进大佬的世界?
不要天真地以为 , 只要混入了某个圈子 , 拿到了大佬的联系方式 , 就能获得真正的人脉;更不要妄想 , 凭一张名片、一张合影 , 就能突破圈层壁垒 , 获取更多的资源 。
人脉 , 从来不是一厢情愿的结果 。
它是基于眼界、格局、资源、价值均衡的基础上 , 彼此欣赏所产生的社交行为 。
我们都听过一句话:你若盛开 , 芬芳自来 。
真正智慧的人 , 从来不把时间和精力花在无意义的社交上 。
他们更愿意专注地投资自己 , 修炼自己的内功 , 从而吸引更优秀的人 , 赢得更有用的社交 。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 , 与其把时间浪费在“无效社交”上 , 不如努力提升自己 , 创造个人价值 。
就像查理芒格说的:得到一件东西的最好方式 , 让自己配得上它 。
【俞敏洪|残酷的现实:你没价值,何以谈人脉】
推荐阅读
- 现实与真理矛盾吗?该尊重真理还是尊重现实?
- 体育知识科普|幼儿园不放寒暑假,只是由于想多收膏火吗?老师道出现实原因
- 戏说健康|公立幼儿园刚上一周,宝妈却把孩子转去了私立,家长的话很现实
- 《哈利·波特》的残酷真相,二十年后我才懂
- 芒种风向标|公司需要裁员,却将部门最努力的员工裁掉,理由挺现实
- 现实没有农夫与蛇,网上却有心如蛇蝎
- 一个尴尬的现实:县城的老师不够了
- 喜剧西西|校长不上课是好事,有两个很现实的原因,不遵守注定没有赢家
- 电影里的10个生存技巧 可能会害死现实中的人们
- 《半泽直树》的剧情,在现实中真的存在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