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利蒙牛再曝黑幕,中国乳业的未来在何方?

10年前 , 中国乳业国标下调 , 背后一系列的操作至今仍是个谜 。 如今被“旧事重提” , 伊利、蒙牛近十年来的种种“原罪”也被网友深扒 , 中国乳制品工业协会紧急辟谣 , 力挺“二奶” 。 那么 , 中国乳业格局究竟如何?未来路在何方?近日 , 一篇以《深扒蒙牛、伊利6大罪状 , 媒体不敢说 , 那就我来说》为标题的深刻揭露乳制品行业黑幕的文章迅速登上热搜 。而时隔仅一天 , 中国乳制品工业协会(下文简称“乳协”)就赶紧出来辟谣 , 声称蒙牛伊利等左右国家标准不实 , “该篇文章存在多处不实 , 对中国乳业是极大的伤害和抹黑”;并强硬要求作者立即删除该文章 , 取消该微信号 , 责成作者公开承认错误并向伊利、蒙牛及中国乳制品行业道歉 。作为文章批评的对象 , 蒙牛、伊利当然可以发文反驳 , 如果文章涉嫌诽谤 , 也可以向法院起诉 。 文章是否有事实错误 , 由蒙牛、伊利罗列出更有说服力的新的事实理据予以反驳;文章是否构成造谣诽谤 , 由人民法院加以审理判别 , 被批评一方拿不出比批评文章更有说服力的事实理据 , 然后利用手中的大企业权力 , 以“乳协”的名义粗暴恐吓作者 , 有点凌弱的感觉 。 事实上 , 该深扒文所列举的问题并非是近期才出现的新问题 , 而是近十年来被曝出并被业内人士公众的顽疾 , 如今只不过是“旧事重提”罢了(读者可以查阅2010年乳制品行业标准讨论相关的文章) 。中国乳业标准到底为谁而定?其实 , 对中国乳业标准高低的大讨论从来就没有停止过 , 但每次讨论都是无疾而终 。2010年 , 我国卫生部、农业部等部门对乳制品的国家标准进行了修订 , 要求每百克生乳的蛋白质含量为大于等于2.8克 , 而在该标准颁布前的要求是不低于2.95克 。 生鲜乳菌落总数国标颁布之前允许每毫升50万个 , 修订为每毫升200万个(越低越严格 , 200万个菌落数 , 相当于挤奶时 , 苍蝇蚊子满天飞) 。而在2011年中国网的一篇文章中提到 , 广州市奶业协会会长王丁棉炮轰中国乳品标准全球最差 , 标准制定被大企业所左右;内蒙古奶协秘书长那达木德承认2010年国家标准相比过去降低了 , 而且把责任推卸给奶农 , 认为执行更高标准 , 七成奶农将杀牛 。而在乳业国标做初稿时 , 大企业的确参与其中 , 蒙牛制定巴氏奶标准 , 伊利制定超高灭菌奶标准 , 光明制定的是酸奶标准 。 后来的卫生部、农业部也亲口承认说制定行业标准 , 必须由乳企参与 , 但乳企只是制定初稿 , 后来的成稿还是由国家相关部门独立决策 。是否是独立决策呢?在新的乳品安全国家标准出台之前 , 尽管专家在各地调研后提出了提高标准的意见 , 但基本没有被采纳 。 所以 , 本次调低标准是否有大企业的操作 , 请读者自行判断 。时代在进步 , 按理说标准应该越来越高 , 企业才会有进一步创新的动力 。 在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被曝后的2010年 , 相关部门悍然降低奶制品标准 , 无论从哪一个角度来说都是迷一样的操作 。所以 , 我国乳制品行业的国标在2010年后是每百克生乳的蛋白质含量为大于等于2.8克 , 而到了2016年 , 这一标准被提高到3.0克 。那么中国乳制品的标准到底是为谁而定?乳制品行业:伊利、蒙牛营收占比超7成 形成“双寡头”垄断已数年中国乳制品上市公司包括第一梯队的伊利、蒙牛 , 其营收在700亿到1000亿之间;光明乳业以200亿-300亿元的营收处于第二梯队;而第三梯队为营收低于100亿元的地方乳企 , 包括三元、新乳业、皇氏集团、贝因美等 。近5年来 , 伊利、蒙牛每年以10%-20%的速度飞跃发展 , 牢牢掌控着中国乳制品超过7成的市场份额 。 2015年 , 伊利和蒙牛的营收分别为598.63亿元和490.27亿元 , 合计1088.9亿元 , 而当年主要乳企上市公司的营收合计为1468.38亿元 , 两者的市场份额为74.2% 。 而到了2019年 , 伊利、蒙牛的营收分别上升到900.09亿元和790.30亿元 , 合计1690.4亿元 , 占当年主要乳企上市公司市场份额2173.4亿元的77.8% , 与此同时 , 两者的市值也是遥遥领先 , 分别为2156亿元和1378港币(合1244亿元) , 大大高于第三名的光明乳业200亿元的市值;“双寡头”垄断趋势越发明显 。图表 1:2015-2019年伊利和蒙牛的市场份额占比(%)伊利蒙牛再曝黑幕,中国乳业的未来在何方?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