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国|赵括并非纸上谈兵,白起也并非无所不能——谈秦国长平之战的惨胜( 六 )


赵括初战告捷 , 赵王大喜 , 一边嘉奖赵括 , 一边命令赵括全线出击、速战速决 。 尝到了甜头的赵括也认为要兵贵神速 , 要趁热打铁 。 这个想法严格来说 , 是没有多大错误的 。 但是乘胜追击应该通过严谨的分析和试探去验证 , 而不是一出手就是全部梭哈 。
当然 , 双方的兵力差不多 , 试探性进攻很有可能会变成了添油战术被秦军挨个吃掉 。 但总好过孤注一掷的豪赌 。 战争最大的魅力在于 , 你有多种多样的选择 , 你面临着瞬息万变的变化 , 每一个选择看起来都是那么的机会无限 , 但每一个选择背后又都有那么的陷阱和风险 。
最终 , 赵括并不意外的选择了全军出击 , 赵军全部精锐渡过了稳固的丹河防线 , 与丹河西岸的秦军展开激战 。 赵军再次大胜 。
赵军一路高歌猛进
赵括继续突进 , 追杀秦军 。 一直追到了秦军大本营 , 并迅速展开了攻击 , 赵军和秦军在营垒间展开厮杀 , 一直到此时 , 赵军仍是占上风的 。
杀神白起终于开始收网了 。 他派出两支奇兵 , 一支两万五千人 , 绕到百里石长城后 , 突袭赵军 , 攻下了本该无比坚固此时却仅有少数人驻守的长平关 , 随后又向百里石长城防线上的故关发动攻击 , 堵死了赵军连接邯郸最为重要的关口 。 另一支五千人的骑兵 , 则准确的穿插至赵军的前后两军之间 , 将赵军的主力部队与后勤补给部队一分为二 , 截断了赵军主力的粮道 。
切断了赵军退路 , 剩下的便是真枪真刀的正面作战了 。 虽然秦军在战略上完成了对赵军的包围 。 但是双方兵力差不多 , 包饺子也并不容易 。
白起悄然间开始包饺子
在这里我想多说两句 , 有人说 , 赵括40多万部队被白起40多万的军队给包饺子了 , 说明赵括的水平很差劲 。 但真不能这么说 , 这里还牵涉到一个地形的问题 。 长平之地势、丹水之险、秦军壁垒质量达标、秦军技战术素养过硬、杀神的胆大包天 , 这些都是合围的关键因素 , 缺一不可 。
赵括得知被围后 , 急忙率军突围 , 对秦军阵地发起猛攻 , 但是白起咬牙坚持住 , 秦军败而不破 , 赵括也一直冲不出去 。 面对赵军的不断突围 , 秦军的伤亡是极其惨重的!白起后来对秦昭王做战后汇报:伤亡近半 , 实为惨胜 。
赵括并非无能 , 只是太年轻 , 缺乏一点韧性 , 也许只要他在坚持一下 , 对面的秦军就无法坚持了 。 但是精疲力尽的赵括却决定固守待援 。 这或许是赵括在这场战争中犯的最大一个错误 。 因为 , 你的消息根本就传不出去 , 而对面的秦军也正需要时间 。 如果赵括能够理解他的父亲那“狭路相逢勇者胜”的理念 , 或许这场战争的结果就会迥然而异了 。
没有退路的情况下只能咬牙坚持
赵括消停后 , 白起开始派轻兵骚扰 , 同时马上回国找增援 , 秦昭王在听说白起得手后 , 马上开始了一路飞车 , 亲自赶到了河内 , 下令将所有河东河内的十五岁以上男子全部升了一级爵位 , 悉数火速开往长平战场加固包围圈 , 并固守故关 , 阻断了赵国的所有救援企图 。
在战役的最后时刻 , 我们或许能明白 , 为什么战国时代只有秦国能打这么大手笔的战争了 。 人家的体制真是有优势呀 , 随时可以全民动员 。
到底有多少河东人民被动员上了长平前线 , 这个史书上并无记载 , 但这些人成了压垮赵军的最后一根稻草 。
秦王比赵王高了一个档次
长平大包围 , 一围就是四十多天 。
这四十多天里 , 其实赵括展现出了非常高的指挥素养 , 远非后世所批评的那样一无是处 , 四十多天里 , 赵军没有出现内乱 , 没有出现投敌 , 而是成建制的始终让秦国人高度紧张 。
被围第四十六天 , 赵括决定突围(毕竟已经人吃人了)他将部队分为四个梯队 , 轮番冲杀 , 循环往复 , 这也再次体现出了他的用兵手段 。 其实如果说他没有遇到白起 , 也许胜负真的并不好说 , 至少这个包围不见得冲不出去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