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国|赵括并非纸上谈兵,白起也并非无所不能——谈秦国长平之战的惨胜( 四 )


秦军是异地远征 , 补给方面自然要困难得多 , 而赵军是本土作战 , 这方面有优势 。 廉颇正是看准这一点 , 先是下令:擅自出战者斩 , 然后沿着第二道防线依托丹水险阻 , 构筑共事 。
第二条防线是长平战的关键重心 , 几十万赵军于是一层一层的巩固防御工事 。 这让王龁感到很绝望 , 举着石头砸天的感觉不好受 。 不过 , 有一个问题 , 廉颇还是忽略了 。 那就是赵国的后勤补给也不容易 , 因为他们身后就太行山脉 。 这种耗法其实是“杀敌一千 , 自伤八百 。 ”
就这样 , 双方在丹水展开了漫长的对峙 。 时间一天天过去 , 赵军的防御工事越修越高 , 秦军也越来越沉默 , 近百万人对峙的长平战场 , 陷入了僵局 。 沉默的丹水两岸 , 空气中是可怕的寂静 。
廉颇固守第二道防线让大家都难受
这种百万级别的僵局 , 双方渐渐都开始无法接受了 。 因为不光秦国耗不起 , 赵国渐渐发现 , 他们也耗不起了 。
秦国还好点 , 秦国自商鞅变法后 , 整个国家就变成了两种职业:农民和战士 , 这也就导致了整个国家的战时资源动员能力极强 , 虽然路远艰苦 , 补给线长 , 但还是能够源源不断的送上来 。
赵国却逐渐有一种身体被掏空的感觉了 。
《孙子兵法》作战片篇中 , 有一段话是这样说的:

凡用兵之法 , 驰车千驷 , 革车千乘 , 带甲十万 , 千里馈粮 , 则内外之费 , 宾客之用 , 胶漆之材 , 车甲之奉 , 日费千金 , 然后十万之师举矣 。 其用战也胜 , 久则钝兵挫锐 , 攻城则力屈 , 久暴师则国用不足 。
这段话就很好地解释了战争的成本问题 。 打仗的本质 , 是为了获利 , 如果旷日持久 , 兵会疲敝 , 国家会被拖垮 。 秦国和赵国都耗不起了 。
赵孝成王心理素质还是差了点
先是赵国憋不住了 , 赵孝成王与楼昌和虞卿两个宠臣商议 , 打算御驾亲征 。 楼昌认为这样做无济于事 , 应该派使臣去秦国议和 。 而虞卿则认为 , 秦国付出了血本 , 这是奔着灭我们来的 , 议和肯定没戏 , 应该去楚国、魏国活动 , 使秦国畏惧各国的合纵抗秦 , 这样再去议和才有成功的可能 。
赵孝成王并没有看清楚秦国的根本目的 , 他选择了楼昌的建议 , 派郑朱前去秦国议和 。 秦国却利用了赵国求和的机会 , 对赵国使者郑朱殷勤接待 , 并刻意向各国宣传秦、赵已经和解 , 借以防止各国出兵救赵 。 本来其余各国就害怕得罪秦国 , 赵国的处境因此变得更加孤立 。
与此同时 , 秦国在十分难受的情况下 , 选择再坚持一下 , 有时候再坚持一下就是胜利 。 几十万大军僵持在那里 , 越来越多的人被动员到了这场战争上 , 庄稼就都荒了 , 来年吃什么就成了很大的问题 。 秦国的日子也不好过 。 事实上 , 此战过后 , 秦国十多年内没有再出现过大规模的战争 , 也是因为这场战争的成本太高了 , 转年秦国就出现了大饥荒 , 国家根本缓不过劲来 。
引诱你换将 , 就是要速战速决
秦国想速战 , 再这么拖下去会越来越危险 。 速战的关键点就是越来越稳重的廉颇 。
为了搞定廉颇 , 范雎从秦昭王那申请了二十四万两黄金的巨款 , 相当于大军一个礼拜的成本 , 去赵国用反间计 , 大肆宣传廉颇老了不敢出击 , 这就要投降的流言 , 并旁敲侧击秦国人现在想起赵奢来还害怕 , 他儿子赵括就带有着优良的抗秦基因 , 天生就是秦国人的克星 。 流言经过了层层的放大 , 在赵国的决策圈里引发了巨大效应 , 廉颇打不过而畏战的说法越来越多的出现在朝堂的讨论上 。
面对秦国扔过来的这道选择题 , 其实赵孝成王已经并没有太多的选择了 。 一方面 , 如果接着耗下去 , 眼下赵国的国家机器已经看出了耗竭的趋势 , 打仗就是打钱 , 穷的国家就是打不过富的国家 。 以秦赵两国目前的疆域面积 , 赵国基本上是在以一隅敌半个中国 , 再加上并没有什么国际力量能够指望的上 , 任由廉颇继续耗下去是不现实的!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