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知行|汉字中的文化丨炎热夏天说“裙”字

_本文原题为:汉字中的文化丨炎热夏天说“裙”字
唐代诗人李群玉用“裙拖六幅湘江水”来形容裙之美 , 写尽了长裙的曼妙多姿、旖旎含情 。 本期我们就来说说“裙”这种服饰 。
大道知行|汉字中的文化丨炎热夏天说“裙”字
文章图片
“裙”字的字形演变
“裙”的早期字形是上“君”下“巾” , “君”表示这个字的读音与之相接近 , “巾”表示这个字的意思与布匹、服饰有关 。 “裙”后来也有“君”加“衣”的写法 , 或上“君”下“衣” , 或左“衣”(写作“衤”)右“君” 。 “巾”和“衣”作为偏旁时 , 意义相通 , 都表示字的意思跟衣服有关 。
“裙”最初指下裳(cháng) 。 古时所谓“上衣下裳” , “裳”就是一种裙子 , 男女皆可穿着 。 比如 , 汉乐府诗《陌上桑》:“缃绮为下裙 , 紫绮为上襦 。 ”《古诗为焦仲卿妻作》:“朝成绣夹裙 , 晚成单罗衫 。 ”其中的“裙”都为女子所穿着 。 而《庄子·外物》“未解裙襦 , 口中有珠”中的“裙” , 就并非专指女性的衣裙了 。
与现在不同的是 , 古代男子穿裙子的情况很常见 。 比如《三国志·魏书·管宁传》:“(管)宁常著皂帽、布襦袴、布裙 。 ”《水浒传》中也描写道:“洪教头先脱了衣裳 , 拽扎起裙子 , 掣条棒使个旗鼓 。 ”
束裙着屐是六朝时期富家子弟中盛行的装束 , 《北史·邢峦传》记载:“萧深藻是裙屐少年 , 未洽政务 。 ”后世因以“裙屐少年”指代那些衣着光鲜却无所作为的年轻人 , 其意思近于“纨绔子弟” 。 例如清代余怀《板桥杂记·雅游》:“裙屐少年 , 油头半臂 , 至日亭午 , 则提篮挈榼(kē , 指盒子一类的器物) , 高声唱卖逼汗草、茉莉花 。 ”蒲松龄《聊斋志异·锦瑟》也说:“沂人王生 , ……家清贫 , 然风标修洁 , 洒然裙屐少年也 。 ”
大道知行|汉字中的文化丨炎热夏天说“裙”字
文章图片
[东晋]顾恺之《洛神赋图》(局部)
中国人穿裙子的历史悠久 。 很久以前 , 裙子就因颜色、质料、款式等的不同而呈现出多种式样 , 其中不乏从现实生活进入到文学作品当中的“流行款” , 比如“石榴裙”“罗裙”“白练裙”等 。
“石榴裙”因色如石榴的红色而得名 。 如唐代万楚在《五日观妓》中写道:“眉黛夺将萱草色 , 红裙妒杀石榴花 。 ”再如南朝何思澄《南苑逢美人》:“风卷葡萄带 , 日照石榴裙 。 ”艳丽的石榴裙是女性魅力的象征 , 故而后世有“拜倒在石榴裙下”的说法 。
“石榴裙”侧重于裙子的颜色 , “罗裙”则是言其质地 , 即丝织的裙子 。 例如南朝江淹《别赋》:“攀桃李兮不忍别 , 送爱子兮沾罗裙 。 ”唐代王昌龄《采莲曲》:“荷叶罗裙一色裁 , 芙蓉向脸两边开 。 ”白居易《琵琶行》:“钿头云篦击节碎 , 血色罗裙翻酒污 。 ”
大道知行|汉字中的文化丨炎热夏天说“裙”字
文章图片
唐红衣舞女壁画
至于“白练裙” , 则是对白绢质地的裙子的一种称呼 。 《宋书·羊欣传》中记载了这样一则故事:“欣时年十二 , 时王献之为吴兴太守 , 甚知爱之 。 献之尝夏月入县 , 欣著新绢裙昼寝 , 献之书裙数幅而去 。 欣本工书 , 因此弥善 。 ”羊欣因得到王献之的真迹 , 书法大有长进 , 乃至后来有“买王得羊 , 不失所望”之说 。 从此 , “白练裙”成为文人所津津乐道的典故 。 比如唐代陆龟蒙《怀杨台文杨鼎文二秀才》:“重思醉墨纵横甚 , 书破羊欣白练裙 。 ”
据考 , 唐宋以后 , 裙子逐渐成为女性普遍穿着的服装 , 因此 , 一些含有“裙”的词语通常与女性发生关联 。 比如 , “裙钗”可以作为妇女的代称 。 《红楼梦》第一回:“何我堂堂须眉 , 诚不若此裙钗哉?”“裙带”则被用来比喻跟妻女姊妹等有关的亲戚关系 , 常常含有讽刺意味 。 比如《聊斋志异·黄英》:“今视息人间 , 徒依裙带而食 , 真无一毫丈夫气矣 。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