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手工艺帮助贫困残疾人增收奔小康


传统手工艺帮助贫困残疾人增收奔小康
文章图片

在阆中市王家嘴社区残疾人编织基地 , 36岁的残疾人李荣华(左)正在编织婴儿毛线鞋 。 新华社采访人员 陈健 摄
新华社成都7月22日电(采访人员杨三军、陈健)左手缠绕着红色的毛线 , 右手握住一根十多厘米长的织针 , 手指交错翻飞之间 , 一只小小的婴儿毛线鞋逐渐成形u2026u2026
36岁的李荣华双下肢瘫痪 , 却凭借灵巧的双手脱了贫 , 一针一线编织出自己的小康生活 。
李荣华是四川阆中市洪山镇得阳村建档立卡贫困户 。 她因患脊膜膨出 , 落下双下肢瘫痪 。 2018年 , 当地残联建立残疾人手工编织基地 , 面向贫困残疾人开展手工编织技术培训 。
“开始我不好意思出来 , 怕学不会 , 别人笑话我 。 ”李荣华说 , 残联的工作人员多次上门开导 , 坚定了她参加培训的信心 。 然后她自己又在网上找视频自学 , 逐渐能织出一些简单的东西 。
“我一天能织五六双小鞋子 。 ”李荣华说 , 她丝毫不担心销路 , 因为在王家嘴社区残疾人编织基地里 , 被称为“轮椅上的主播”的刘洪 , 每天都在努力地“直播带货” , 每月仅小鞋子就能卖出三五百双 。
整理妆容、介绍产品u2026u2026因骨癌失去左腿的刘洪 , 每天要坐在轮椅上直播七八个小时 。 为了能更好地销售手工产品 , 刘洪每天晚上还会进入各个直播间学习其他主播带货的语言表达和销售技巧 。
“我心中的小康生活 , 就是通过自己的努力奋斗赚很多钱 , 然后带着自己的孩子去旅行 。 ”刘洪说 。
“毛线编织 , 是流行于中国妇女当中的一项传统手工艺 。 而编织基地的建立和发展 , 离不开残联的帮助 。 ”王家嘴社区残疾人编织基地负责人马明妹说 。
阆中市残联理事长廖小英说 , 阆中市采取“公司+基地+贫困残疾人”的经营模式 , 以基地为中心带动和辐射周边贫困残疾人 , 为贫困残疾人提供就业、创业的平台 , 实现残疾人居家灵活就业 。
在中国各地 , 传统手工艺正在帮助贫困农民增收奔小康 。 在位于四川眉山市青神县竹产业创新创业孵化园的“年轮竹艺坊” , 48岁的残疾妇女兰和平蜷缩在椅子上 , 手里的竹编活儿却分外灵巧 。 只见她两手上下翻飞 , 不一会儿 , 一个二尺来高的竹灯笼便初具雏形 。
“编竹编很适合我们残疾人 , 我一个月能挣2000元左右 , 在家不出门也能编 。 ”兰和平说 。

传统手工艺帮助贫困残疾人增收奔小康
文章图片

在阆中市王家嘴社区残疾人编织基地 , 残疾人聚在一起编织婴儿毛线鞋 。 新华社采访人员 陈健 摄
兰和平是青神县南城镇兰沟村村民 , 身高不足1米 。 她幼时患小儿麻痹症 , 导致双腿残疾 , 不能行走 , 过去 , 她多次外出务工 , 都被用工企业拒绝 。 直到2012年 , 青神县大力发展竹产业 , 启动了竹编免费培训 , 兰和平经过一年多的学习 , 掌握了竹编的一般方法 , 终于实现了居家灵活就业 。
【传统手工艺帮助贫困残疾人增收奔小康】“年轮竹艺坊”创办者徐建兵也是一名残疾人 , 他说 , 竹艺坊承接电商企业订单 , 产品通过网上销售 , 去年各式竹编产品卖了上万个;竹艺坊现在带动了20多名农户就业 , 其中大部分是残疾人 , 平均月收入1000元以上 。
竹编是青神县的一项传统手工艺 。 眉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杨宇说 , 青神竹编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 已有上千年的历史 。 据现有史料 , 早在唐代 , 青神县就有对竹编的文字记载 , 古人用竹条编竹席坐卧 , 编簸箕养蚕 , 编筐盛物 , 编扇子纳凉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