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心理|那些有远见的父母都懂得对孩子“狠心”,永远别指望孩子自觉

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实用的心理学
父母都爱自己的孩子 , 因此在教导过程中难免会动恻隐之心 , 然而这种情绪往往只能感动自己 , 害了孩子 。
当孩子犯错时 , 一些父母试图用三言两语就让孩子改正 , 溺爱型的父母则直接不管不顾 , 甚至是包庇纵容 , 这在当今社会强调个性与权益的氛围下表现得尤为明显 。
例如 , 当孩子与老师或者街上的陌生人起冲突时 , 有些父母不分青红皂白地偏袒自己的孩子而指责他人 , 这不仅会歪曲孩子的道德观 , 还会强化一些孩子的捣蛋行为 。
因此 , 有远见的父母对孩子必须要有“狠心” , 别指望孩子自觉 , 要做负责的家长 。
第一心理|那些有远见的父母都懂得对孩子“狠心”,永远别指望孩子自觉
文章图片
父母们之所以下不了狠心 , 是因为心疼孩子 , 但是这种心疼可能会助长父母溺爱和包庇的行为 , 对孩子的发展有百害而无一利 。
接下来我们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讨论一下父母下狠心的必要性 。
皮亚杰提出了认知发展阶段论 , 认为儿童的认知发展要经历四个阶段 。
第一阶段为感觉运动阶段 。
大约从出生起到两岁 , 儿童从被动反应到积极而有益的主动反应 , “客体永久性”概念逐步形成 。
客体永久性指的是 , 当把婴儿面前的物体遮住时 , 他们会认为它消失了 , 随着客体永久性概念的形成 , 他们认识到物体不随空间的变化或因其他因素而消失 。
儿童通过操纵身边的各种物体来了解其属性 , 这是通过动作与外部世界相互作用 , 这种“适应”是认知发展的本质 , 总的说来 , 该阶段形成了以后复杂认知结构的基础 。
第一心理|那些有远见的父母都懂得对孩子“狠心”,永远别指望孩子自觉
文章图片
我们不难发现 , 很多父母都试图跟这一阶段的小孩讲道理 , 但研究表明婴儿的认知发展水平非常低 , 他们听不懂父母的“长篇大论” , 因此他们根本不可能因为父母的三言两语就变得乖乖听话 。
这种时候 , 父母就有必要“下狠心” , 通过一些手段帮助孩子纠正错误 。
例如 , 有些婴儿喜欢把玩药罐 , 或者无意间爬到较高的地方时 , 这时候父母一定不能用语言去教导他们 , 因为他们根本听不懂 , 而用严厉的语气给予一些警告是非常必要的 。
儿童认知发展的第二阶段为前运算阶段 , 年龄约为二至七岁 , 他们发展了运用符号来表征客观物体的能力 。
例如用数字或者一些简单的词句来指代其他物体 , 但是认知具有具体形象性、刻板性以及自我中心主义 。
第一心理|那些有远见的父母都懂得对孩子“狠心”,永远别指望孩子自觉
文章图片
这一时期的儿童对客观事物的认识还比较肤浅 , 他们对事物的印象往往只是事物的表面特征而不能认识其本质 , 因此父母这一时期已经可以采用语言教育 , 但不能过多 。
儿童虽能听懂父母的意思 , 但还不能深入理解 , 比起言传 , 身体教育更加重要 。
此外 , 由于自我中心的特点 , 这一时期的儿童对人对事比较自私 , 不能站在别人的角度考虑问题 , 因此很多“熊孩子”到处惹是生非从而引起他人的愤怒 。
面对这种情况 , 父母不可包庇袒护 , 而应该进行适当的批评教育 , 用简单的语言告诉他们什么是对的什么又是错的 , 但最好的方法是身体力行 。
只要能成为一个好的榜样 , 孩子自然就会模仿父母而习得正确的行为 。
第一心理|那些有远见的父母都懂得对孩子“狠心”,永远别指望孩子自觉
文章图片
认知发展的第三阶段为具体运算阶段 , 年龄为七至十一岁 , 儿童的认知具有逆向性、结合性、同一性和重复性 。
这一时期的儿童大多数都在上小学 , 思维处于由具体形象性向抽象逻辑性过渡的阶段 , 这意味着他们已经开始能够理解父母的教导 , 开始能够认识到社会规范以及普遍价值观的意义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