笑文史有声|辟谣!宋代官帽不是为防止“交头接耳”( 二 )
“幞头 , 后周武帝为四脚 , 谓之折上巾 。 ……唐武德初 , 置平头小样巾子……折上巾以余帛折之而上系 , 今谓之幞头小脚 , 其所垂两脚稍屈而上 , 曰朝天巾 。 后又为两阔脚 , 短而锐者 , 名牛耳幞头 , 唐谓之软裹 。 至中末以后 , 浸为展脚者 , 今所服是也 。 然则制度靡一 , 出于人之私好而已 。 ”
宋代只是延续晚唐五代的这种发展趋势 , 并且进一步夸张化 。
所以首先时间上 , 它不是北宋皇帝一拍大腿才突然发明的 。
二、这也并不是专供上朝的官帽
【笑文史有声|辟谣!宋代官帽不是为防止“交头接耳”】其次 , 这种展角幞头在晚唐五代出现时也并非官员上朝专用 , 本是上下通用的帽子 。
当时上自天子、皇太子 , 到百官诸臣 , 甚至乐师、仪卫、戏子 , 谁都可以用 , 很多场合都会用 。 我们从壁画中可以看到 , 唐、五代、辽、宋、金 , 不少门卫、伎乐 , 甚干活的仆人都使用展脚幞头 。 自然更不可能是赵匡胤为了防止官员而专门设计的 。
如果是为了防止官员交头接耳而设计 , 那为何皇帝本人和外边的仆人也都戴呢?难道宋太祖也得防止别人和他交头接耳?
文章图片
▲戴幞头的宋太祖、宋徽宗、宋神宗 , 也是帝王常用的巾帽 , 甚至比官员还长 , 更显威仪
文章图片
▲五代、辽、宋壁画绘画中 , 有不少戴展角幞头的侍卫、乐师甚至仆侍 , 并非官员上朝专用
文章图片
▲敦煌五代壁画里 , 甚至还有很多干活的百姓戴展脚幞头
各种宋代文献里面 , 也都记录了展角幞头其实是上下通用的帽子 。 《宋史·舆服志》说“五代渐变平直 。 国朝之制 , 君臣通服平脚……平施两脚 , 以铁为之” , 皇帝和臣下都通用这种平脚幞头 。
沈括在《梦溪笔谈》也对此有一番论述 , 不过他认为加骨架的硬脚幞头在唐代是君王使用 , 皇帝自己先喜爱戴这种帽子 , 晚唐被地方藩镇僭用 , 到了宋代 , 直脚成为贵贱通用的样式:“唐制 , 唯人主得用硬脚 。 晚唐方镇擅命 , 始僭用硬脚 。 本朝幞头有直脚、局脚、交脚、朝天、顺风 , 凡五等 。 唯直脚贵贱通服之 。 ”
这种晚唐五代帝王“人主”喜爱用长脚展角幞头的说法 , 在宋人间很有影响力 , 不少宋代笔记都有记载:
有的将其起源至唐五代的某位君主 。 有说是源自后汉高祖 , 他在后晋时曾任并州衙校 , “裹幞头 , 左右长尺余 , 横直之 , 不复上翘 , 迄今不改 。 ”有的把两角当做“龙角” , 楚国国主马希范的幞头两脚“左右长尺余 , 谓之龙角 。 人或误触之 , 则终日头痛 。 ”
有几说法认为是宫女或伶人发明 , 而被皇帝采纳的 。 比如说是唐僖宗时 , 宫女宦官加的铁骨 , “取其缓急之便 , 不暇如平时对镜系裹也 。 僖宗爱之 , 遂制成而进御”;或说是后唐庄宗从伶人处获得灵感而使用 , “后唐而施长脚 , 以同伶优之贱” 。 如宋赵彦卫在《云麓漫钞》中的大段综述:
“自唐中叶已后 , 诸帝改制其垂二脚 , 或圆或阔 , 用丝弦为骨 , 稍翘翘矣 。 臣庶多效之 , 然亦不妨就枕 。 ……唐末丧乱 , 自乾符后 , 宫娥宦官皆用木围头 , 以纸绢为衬 , 用铜铁为骨 , 就其上制成而戴之 , 取其缓急之便 , 不暇如平时对镜系裹也 。 僖宗爱之 , 遂制成而进御 。 五代帝王多裹朝天幞头 , 二脚上翘 。 四方僭位之主 , 各创新样 , 或翘上而反折于下 , 或如团扇蕉叶之状 , 合抱于前 。 伪盂蜀始以漆纱为之 , 湖南马希范二角左右长尺余 , 谓之龙角 , 人或误触之 , 则终日头痛 。 至刘汉高祖始仕晋为并州衙校 , 裹幞头 , 左右长尺余 , 横直之 , 不复上翘 , 迄今不改 。 国初时 , 脚不甚长 , 巾子势颇向前 , 今两脚加长 , 而巾势反仰向后矣 。 ”
推荐阅读
- 笑文史有声|三个原因解释华雄为何死这么快,网友:死得不冤,关羽温酒斩华雄
- 文史编剧王小小|朱棣高明600年智慧结晶,北京故宫: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九龙吐水
- 马哥文史馆|文不如诗人从政难发挥,最后在戏班子找到落脚处,宋朝状元的一生
- 资深人士说文史|家相纂,国相攻,深度解读:春秋战国战争频发礼崩乐坏:人相贼
- 文史档案|中国与日本还爆发了一次战役,但却很少有人知道,日本宣布投降后
- 文史怪|鉴定值2500万,中国大妈:我做的,卖80块,日本发现“传世国宝”
- 摄诗文史版|吕布和曹操都心知肚明,关羽为何宁死不进曹营?只有刘备蒙在鼓里
- V盟文史|朱元璋都夸他是清官,刘伯温:此人留不得,大臣穿破衣服也不换
- 纵横文史说|古代问斩为什么要等到午时三刻?
- 笑文史有声|为什么不如黄忠?,赵云在蜀汉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