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哥文史馆|文不如诗人从政难发挥,最后在戏班子找到落脚处,宋朝状元的一生

宋朝重文轻武的习惯 , 使得文人迎来他们第二次黄金年代 。 不同于两晋南北朝时代的文人雅客 , 此时的宋朝文人已经不是只图享乐的纨绔子弟 。 相反他们常以心怀天下为己任 , 竭尽所能的为百姓和宋朝政治做出贡献 。 但是要想能够当好政客 , 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 宋朝文官上任需要经过严格的科举制度考核 , 不仅要求政治手段出众 , 还需要有诗词作画的能力 。 当好文人难度颇大 , 顶着状元光环从政的王十朋更难 。
马哥文史馆|文不如诗人从政难发挥,最后在戏班子找到落脚处,宋朝状元的一生
文章图片
王十朋生活的年代 , 正是南北宋交接的时候从震惊江南到销声匿迹
【马哥文史馆|文不如诗人从政难发挥,最后在戏班子找到落脚处,宋朝状元的一生】王十朋的童年 , 处在一个非常动荡的时期 。 金人南下伐宋 , 北宋二帝成为金人的囊中物 。 虽身处江南之地 , 但是王十朋常常感伤怀古 , 以诗词歌赋创作表述出对于宋朝当今形式的忧虑 。 《驾幸温州次僧宗觉韵》:"北斗城池增王气 , 东瓯山水发清辉 。 伫看天长还京阙 , 无复低头彗紫微 。 "
这段名句备受江南文人好评 , 完美呈现出他们对于宋朝的忠心之情 。 一时间江南文人当中 , 纷纷对少年英雄王十朋颇为器重 。 但是王十朋直到三十三岁 , 也没有拿下状元及第的称号 。
马哥文史馆|文不如诗人从政难发挥,最后在戏班子找到落脚处,宋朝状元的一生
文章图片
由于主和派秦桧等人的阻挠 , 王十朋难被重用
他赶考数年未果 , 灰心丧气之下决定创办书院收徒 。 他打算一边教学一边赶考 , 江南文人多称赞梅溪书院 , 却早已经忘记它的创办者-少年英雄王十朋 。 未能进入到南宋初年的政治集团当中 , 使得王十朋完美错过留名青史的机会 。 眼见岳飞、韩世忠等人被广为歌颂 , 自己却只能以教书谋求生计 。 转折点的到来 , 王十朋新的坎坷路
王十朋一直等到45岁才迎来机会 , 终于得以用状元的名号扬名朝 。 绍兴二十七年间 , 王十朋的"揽权"论调得到宋高宗的肯定 , 最后特此将其提拔为状元 。 王十朋两次扬名 , 都非常的相似 , 基本上都是以抗金、收复旧河山为论调 。
马哥文史馆|文不如诗人从政难发挥,最后在戏班子找到落脚处,宋朝状元的一生
文章图片
王十朋的行文风格和内容非常统一
不过王十朋从政之后 , 一直未能成为南宋朝廷中心的人物 。 他始终强调北伐中原的政治诉求 , 完全不关注南宋朝廷的心态变化 。 最后朝廷之上主战的王十朋 , 遭到宰相史浩的弹劾 , 再次罢职放归民间 。
王十朋官场失利、诗词歌赋也不再被江南文人争相传诵 。 借着北伐复国而平步青云 , 结果又因为过分看重北伐招来横祸 。 他所开创的梅溪书院 , 虽然是上海最早的教育机构 , 但是终宋一代并无太多可夸赞的功绩 。
马哥文史馆|文不如诗人从政难发挥,最后在戏班子找到落脚处,宋朝状元的一生
文章图片
王十朋最后留名青史的关键-元朝昆曲《荆钗记》
王十朋个人荣誉的最高点 , 并非是朝廷和文人所给予 , 而是底层的老百姓口口相传的故事所给予的 。 他历任饶、湖、泉等地知州 , 由于为政清廉、对百姓爱戴有佳 , 每到一处都会被百姓们争相哭送 。 总结
老百姓对于王十朋的功绩念念不忘 , 最后将他和夫人的爱情故事口口相传 。 用状元郎和苦命夫妻的故事升华王十朋 , 元朝柯丹邱驻足江南了解到这段戏文唱词 。 便将其改编为戏剧形式 , 取名为《荆钗记》 。 至此王十朋的名字 , 成为刻在昆曲戏剧上的丰碑 。 状元郎北伐斗争的故事被人淡化 , 百姓最后记住的多是他和夫人相濡以沫的爱情 。 留名青史的方式多种多样 , 但王十朋从未想过自己会以这样的方式被人铭记 。
参考文献:《宋史》、《荆钗记》、《中国昆剧大辞典》
本文由马哥文史馆原创 , 欢迎关注 , 带你一起长知识!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