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和苏轼,一个相同“命题作文”分出高下
来源:文史道唐宋时期 , 是中国文化的巅峰时代 。这一时期 , 诗人词人辈出 , 不仅造就了“初唐四杰”和李白、杜甫、李商隐 , 苏轼、王安石、黄庭坚等伟大的诗人 , 更在长达600余年的时光里 , 留下了数以十万计的煌煌诗篇 。众所周知 , 唐人专诗 , 宋人更擅长填词 。 不过宋朝继承唐朝遗风 , 也有很多诗人擅长写诗 , 并且形成了与唐诗风格迥异的宋诗 。 如果细品之 , 便能读出区别之一二 。
其实 , 唐诗讲情致 , 宋诗主理趣 , 是两者最根本的区别 。 讲情致 , 就是借诗文和景观 , 表达内心的情感 , 比如常见的有送别诗、田园闲适诗、中举高兴的诗等;主理趣 , 就是透过现象看本质 , 富有哲理和境界 。 这里有一首李白和苏轼的同题目诗作 , 可以看得出二者区别 。谈及李白和苏轼 , 在文学界可以说是唐宋时期最具代表的两位人物 。 但是要说到影响力 , 文史君以为苏轼对后世的影响要大一些 , 但很多读者应该更喜欢李白 。 认为李白的贡献大 。可能也是读的李白的诗多 , 对李白诗的印象深罢了 。 与唐朝诗人不同的是 , 宋朝的诗人不仅诗文写的好 , 学问也高 , 官也做的好 。 代表人物就有苏轼、杨万里、晏殊等 。
关于苏轼和李白谁的学问高 。 文史君以为宋神宗的回答就非常中肯 。有一天 , 宋神宗问身边的大臣:我们宋朝 , 有人能够比得了李白吗?大臣们议论了好久 , 说到只有苏轼可以比得了李白 。宋神宗听完后很高兴地点了点头 , 末了又补上一句:不然 。 白有轼之才 , 而无轼之学 。意思是说 , 李白有与苏轼一样的才华横溢 , 但是他的学问没有苏轼深 。 不过宋朝人喜欢修学问 , 学问比唐朝诗人都高 , 这一点是不可否认的 。历史上 , 苏轼和李白曾写了一篇同命题的诗作 , 描写的对象是庐山 。 从诗的的艺术成就上来看 , 苏轼的诗作蕴含着人生哲理 , 似乎比李白的更为深刻 , 更有内涵 。
唐·李白·《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 , 遥看瀑布挂前川 。 飞流直下三千尺 , 疑是银河落九天 。这是李白五十岁左右隐居庐山时写的一首风景诗 。 这首诗形象地描绘了庐山瀑布雄奇壮丽的景色 。 “飞流直下三千尺” , 一笔挥洒 , 字字铿锵有力;“疑是银河落九天” , 气魄之大 , 联想到了银河和九天 。 要知道古时候人们的思维非常局限 , 能有这样的想象力可谓天人 。从眼前的景 , 遥想到了银河;从静态的香炉紫烟 , 写到了气势磅礴的瀑布 。 大气磅礴 , 所描绘之景象 , 无不吸引着人们 , 竞相前去欣赏 。
而苏轼写庐山 , 却是从另一个角度来思考 , 这也是宋朝诗人一贯的思维方式 。宋·苏轼·《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 , 远近高低各不同 。 不识庐山真面目 , 只缘身在此山中 。“横看成岭侧成峰 , 远近高低各不同 。 ” , 描写的是从远处、近处、高处、地处等不同角度观察庐山面貌 , 而得出的不同观感 。“不识庐山真面目 , 只缘身在此山中” , 是即景说理 , 谈游山的体会 。 之所以不能辨认庐山的真实面目 , 是因为身在庐山之中 。 这里边是由一层思辨在里边的 。尤其是最后两句诗 , 有着丰富的内涵 , 它也启迪人们为人处事的一个哲理 , 由于所处的地位不同 , 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 , 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 。
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当局者迷”的道理 。因此从这一层面上看 , 苏轼的诗似乎高过李白 , 当然才华也是高过李白的 。 值得注意的一点是 , 宋朝人之所以诗作更理性 , 是因为宋朝人读书多的缘故 。唐朝的时候 , 没有雕版印刷 , 看书是很难的 , 一般都是家里有多少藏书 , 就看多少 。 当时的书都是手抄本 , 很多书籍无法流通 。 而宋朝就不同了 , 有雕版印刷 , 书局、书店比较发达 , 想看什么书 , 可以去买 , 先贤的著作 , 基本都能读到 , 所以综合文学实力就更强一些 。
推荐阅读
- 吃喝攻略|大学毕竟是一个人学习好?仍是一起学习好?不清晰的看这里!
- 白俄罗斯之后,阿塞拜疆将是下一个政局动荡之国?
- 触目惊心!产粮过程每年或损失一个四川省的粮
- 混饭吃这点事
- 做一个既不媚内、又不舔外的站立者
- 舌尖和胃不是一个概念
- 生产关系是一个有失严谨的术语
- 季先生|男子10分钟被盗刷9000元 一个电话挽回损失
- 钱江晚报|浙江女高管一出门就要找厕所,一个小时一两次!又是溃疡性结肠炎
- 中年|邻居和我家明明一个户型,为啥我家整天黑漆漆,她家却敞亮得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