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玛|在魏玛触摸德国文化的灵魂( 二 )


魏玛|在魏玛触摸德国文化的灵魂
本文插图

市政厅广场上
市政厅广场另一侧的大象饭店同样大有来头 , 1696年开业至今 , 见证了三百多年风云变幻 。 大门上方的小阳台简直是个天然演讲台 , 以希特勒曾站在这里发表演说知名 。 当然 , 如今小阳台上的雕像可不是德国人深恶痛绝的希特勒 , 而是曾在酒店下榻的名人 , 每年更换一位 。 上世纪末 , 酒店管理方定制了一批1:1比例的名人雕像 , 歌德雕像首当其冲 , 在小阳台上呆了一年 。
魏玛|在魏玛触摸德国文化的灵魂
本文插图

著名的大象酒店阳台
从广场上可望见一座尖塔 , 黑色塔身的顶端是绿色钟楼 。 沿广场旁的小路走过去 , 便可与之近距离接触 。 这是魏玛宫的钟楼 , 魏玛宫始建于10世纪 , 但屡遭战乱与火灾 , 一度只剩断垣残壁 。 1789年 , 歌德主持了重建计划 。 几栋宏大建筑围成一个院落 , 钟楼下的城门是唯一进出口 。 如今 , 这里是魏玛博物馆群的中心 。
沿着魏玛宫建筑群前行 , 不远处便是漏斗型的民主广场 , 中间一条宽阔石板路通向城郊 , 我最想探访的阿玛丽亚公爵夫人图书馆就在路口处 。 在星光璀璨、每栋建筑都有故事的魏玛 , 它并不起眼 , 却是德国文学的圣地 。 这是欧洲最早向公众开放的王室图书馆之一 , 也是一个研究型图书馆 , 专注于德国文学研究 , 收藏古书和手稿近百万 。
它建于1570年 , 原是公爵寝宫 , 后被阿玛丽亚公爵夫人改建为图书馆 。 这里当然也少不了歌德的足迹 , 他曾负责管理这里的图书长达35年之久 , 直至1819年才卸任 。
因为丈夫早逝 , 在还政于儿子卡尔·奥古斯特之前 , 阿玛丽亚公爵夫人是魏玛的实际统治者 , 热衷文学与艺术 , 魏玛也因此成为文化重镇 。 2004年 , 图书馆曾因电路老化而遭遇大火 , 五万多册图书被烧毁 , 其中包括一万多套孤本 , 德国文化界为此哀鸣 。 据说当时馆长冒着生命危险在浓烟中摸黑爬上顶层 , 救出了马丁·路德翻译的1534年版《圣经》 。
阿玛丽亚公爵夫人与歌德的惺惺相惜 , 只是璀璨时代的背景 。 德国人对那个时代的魏玛古典主义推崇备至 , 认为那是动荡大时代的永恒 , 既以内敛方式表达力量 , 又兼容了法国大革命呼唤的自由、平等与博爱 。
若要在如今的魏玛寻找阿玛丽亚与歌德最接近的联系 , 那么就要回到漫步老城的起点——剧院广场上 。 歌德与席勒雕像的正对面有一栋黄色墙身、斜顶红瓦的建筑 , 那是阿玛丽亚公爵夫人的寝宫 , 也叫做寡妇宫 。 小楼前的长椅似乎是魏玛人最喜欢的休憩之地 , 从早到晚总是坐满了人 。
魏玛|在魏玛触摸德国文化的灵魂
本文插图

寡妇宫前总是坐满了人
魏玛的下一个文化高潮发生在一战后 。 1919年 , 格罗皮乌斯在魏玛建立包豪斯学校 , 开创现代建筑主义学派 。 1925年 , 包豪斯学校迁往临近的德绍 , 后者也成为当代建筑师心目中的圣地 。 但包豪斯校友没有忘记魏玛 , 常在魏玛建筑物上留下各种铭刻 。
与包豪斯学校“同龄”的是魏玛共和国 , 它承载着人们的某种希望:希望一战后的德国能痛定思痛 , 走向共和 , 希望人文主义和文学能够指引德国未来……它甚至十分理想化地要让德国变成“歌德式的国家” 。
某种意义上来说 , 魏玛共和国做到了 , 短短十几年间 , 它在人文领域取得了巨大成就 。 但1933年 , 希特勒上台 , 魏玛共和国名存实亡 , 短暂光辉戛然而止 , 德国陷入狂热与灾难中 , 魏玛也未能逃脱 。
如今的魏玛呢?因为魏玛古典主义、魏玛共和国和包豪斯的三重加持 , 它是当之无愧的德国文化之都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