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科技综合]火星“访问量”今夏激增,“探火”为何这么火?新浪科技综合2020-07-21 10:22:180阅( 二 )
全国空间探测技术首席科学传播专家庞之浩指出 , 探索火星的起源、演变和现状 , 对于研究地球的起源和演变 , 预测地球的未来发展方向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
“很多迹象表明 , 火星的气候环境最初与地球很相似 , 但是经过几十亿年演变 , 现在变化很大 。 比如平均温度降至零下六十几摄氏度 , 大气也变得稀薄 , 密度仅为地球大气的1% 。 研究火星的变化可防止地球成为第二个火星 。 ”
其次 , “探火”可帮助人类开辟地球之外的第二家园 。
庞之浩说 , 科学家担心地球会受到地外星球撞击 , 或者未来能源枯竭 , 所以希望开辟人类第二个家园 。 而火星是太阳系中与地球最相似的行星 , 不仅有季节、昼夜 , 而且已发现水的存在 , 这大大增加人类在火星可持续生存的可能性 。 所以火星被视为人类太空移民的首选目的地 , 并对此展开全面研究 。
“如果人类要迈向深空 , 火星可能是一个定居点 , 或是一块跳板 。 ”王亚男说 。
今夏为何密集发射?
至于多国火星探测器为何“扎堆”在今年夏天发射 , 庞之浩解释道 , 火星与地球都绕太阳公转 , 火星在外圈 , 地球在内圈 。 两者距离随其公转位置而发生变化 , 最近为5500万公里 , 最远可达4亿多公里 。 火地之间每隔26个月会近距离“密接”一次 , 今年正逢其时 , 而下一个“窗口期”要到2022年 。 发射时机一般会选择地球与火星处于较近距离时 , 而非最近距离时 , 通常是在达到最近距离之前的两个月左右发射 , 以便顺利“对接”完成入轨 。 今年10月中旬将是火地相对最接近之时 , 需要提前两个月左右执行任务 , 所以形成今夏密集发射的一幕 。
王亚男补充说 , 在火星最靠近地球的“窗口期”发射还可以节省能源 , 降低“探火”成本 , 且有助于测控 。
载人“登火”有多远?
“探火”大戏中 , “最燃”的“情节”莫过于要把人类送上火星 , 甚至最终实现魔幻的火星移民 。
SpaceX创始人马斯克曾在2009年放言:到2020年 , 可以认真筹备“带人上火星” 。 按照马斯克的设想 , 2022年执行火星货运任务 , 2024年执行火星载人任务 。
那么 , 人类需要多久才能“飞抵”火星?据一些美国航天领域的专家预测 , 少则10余年 , 多则半个世纪 。
对此 , 分析人士谨慎乐观 。 要知道 , 无人“探火”项目的成功率并不高 。 庞之浩说 , 人类迄今已进行44次火星探测任务 , 完全成功的仅占43% , 部分成功的约占10% , 一半是以失败告终 。 为此 , 火星也被称为“探测器的坟场” 。 火星探索之所以风险高 , 在于一次任务要闯多道难关 , 包括发射关、通讯关、控制关、能源关、入轨关、环境关、着陆关、工作关等等 , 而且每个环节都不能“掉链子” 。
相比无人探测器登陆火星 , 载人“登火”更是面临一系列高难度挑战 。
一是载具和技术壁垒如何突破 。 载人“登火”需要庞大的火星飞船和更强大的运载工具 , 但是这些目前还在研制路上 。 SpaceX的猎鹰重型火箭、中国的新一代运载火箭长征五号、长征六号和长征七号都是为解决载具难题而生 。
“移民火星还意味着航天载具要像大巴一样方便 。 ”王亚男说 , 航天载具还要用于火星环境改造 , 建立可容纳大量人员的生活基地 , 以及具备在外太空进行生产的技术 。
庞之浩还指出着陆上的技术壁垒 。 他说 , 目前无人探测器的着陆方式均不适合大型的火星飞船 , 美国正在试验冲击性减速器、新型降落伞等方式 , 但迄未成功 。
二是载人“登火”对人类的身体和心理也是极限挑战 。 庞之浩表示 , 目前 , 人类在太空逗留世间的最长纪录是438天 , 而往返火星最短也需要520天 , 这意味着宇航员必须长期忍受失重和低重力飞行 , 还将身受严重的辐射危险 。
三是能否保证资金持续投入 。 火星项目非常“烧钱” , 比如阿联酋的“希望”号耗资2亿美元、美国研制和发射“毅力”号耗资约24亿美元 , “在美苏争霸时期 , 因为政治需要 , 火星等太空项目有持续性的国家预算支持 , 现在缺乏这种动力 。 ”庞之浩说 。
王亚男还指出 , 是否移民火星还与人们的意愿有关 , 而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类生存环境的改变 。 如果地球环境没有迅速恶化以致威胁人类生存 , 那么人类在可预见的未来移民火星的意愿不会太强烈 。 反之 , 如果地球环境突变 , 甚至受到外太空威胁 , 人类将会迫切寻求宜居空间 。 火星 , 显然是一个备选方案 。
【[新浪科技综合]火星“访问量”今夏激增,“探火”为何这么火?新浪科技综合2020-07-21 10:22:180阅】专家还表示 , 目前“探火”项目上 , 国际合作较少 , 相比其他国家 , 美国积累了较多经验和资源 。 未来 , 应该加强国际合作 , 甚至举全球之力 , 如此既能缓解资金压力 , 又能在技术上各施所长 , 让“探火”事半功倍 。
文章图片
图2/2
推荐阅读
- 古都正|中国千年古都正在崛起“硬科技”
- 小米科技|外媒曝光:小米新奇想专利让超广角拍摄不失真
- 职场女性|巾帼不让须眉:科技界又多了一位女掌门
- 【行走自贸区】线下逛线上购!来曹妃甸综合保税区体验不一样的“海淘”|【行走自贸区】线下逛线上购!来曹妃甸综合保税区体验不一样的“海淘”
- 【行走自贸区】线下逛线上购!来曹妃甸综合保税区体验不一样的“海淘”
- 服贸会|金融科技新成果集中“上新”服贸会,150家金融机构携手亮相
- 省属|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 事关8家省属高校、科研院所
- 【行走自贸区】三亚崖州湾科技城:企业人才纷至沓来|【行走自贸区】三亚崖州湾科技城:企业人才纷至沓来
- 创新服贸|创新服贸 互惠共享 | 智能科技改变生活 服务贸易添新元素
- 创新服贸 互惠共享 | 智能科技改变生活 服务贸易添新元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