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考试季到来!聊聊中学生心理压力的那些事儿( 二 )


吴玉兰认为 , 解决这种情况的最好办法 , 就是家庭成员之间相互沟通 , 尤其刚进青春期的孩子 , 家长要善于观察孩子言行中是否有异常 , 尽早介入 。 “小孩长大要面子了 , 亲子矛盾不像学习问题 , 一般不会告诉同伴 。 这时就需要家长、老师正面引导、沟通 , 打开心结 。 ”果然 , 这个男孩在吴玉兰的安慰和鼓励下 , 向她倾诉了内心深处的纠结 。
“还有一点很重要 , 就是家长不要拿别人家的孩子和自己孩子作比较 , 这样很可能会让孩子关上心门 , 不再理你 。 ”
这条重要建议来源于吴玉兰的亲身经历 。 “家长在工作中压力也很大 , 回家面对孩子的学习情况 , 难免心不平、气不和 , 永远不满意 , 觉得都是别人家孩子好 。 我儿子小时候喜欢听我讲学生的事 , 现在却不愿听了 , 觉得我是在拿他跟别的孩子比 。 ”
吴玉兰认为 , 家长不像老师 , 和自家孩子说话时容易过度直接 , 可能会伤害到孩子 。 “听话、懂事的孩子毕竟少 , 家长要学会放低身段、心平气和地和孩子对话 。 学着只说孩子现状怎么样 , 而不是老提别人家的孩子” 。
吴玉兰从儿子身上学到的另一点 , 就是亲子之间要建立平等的关系 。 “十几岁的孩子其实已经懂得很多事 , 大人只不过经历过的挫折教训多一些 。 事实上 , 大人没法完全从气势上压倒孩子 , 孩子也只是需要你给一点意见 。 儿子告诉我 , 他知道我是为他好 , 却不认为我说的一定全对 。 这我赞同 。 ”
成长是一辈子的事
“现在的孩子不再为物质操心了 , 更多是思考精神层面的东西 。 为什么要读书和生活?孩子在没有一个相对明确的答案之前 , 学习是缺乏动力的 。 ”蔡丹艺在心理教师岗位已经18年 , 这是她与这一代学生交流得出的感悟 。
“做一件事要么很有意义感 , 要么很有趣 。 学习对大部分孩子来说并不是那么有趣 , 这就需要目标感和意义感 。 ”在蔡丹艺看来 , 许多家长已经习惯了上班、挣钱、养家 , 也想当然地要求孩子好好学习 , 以后升学、工作顺风顺水 , 却不能理解孩子对物质没有那么在意 。 还有的家长一边要求孩子好好读书 , 一边自己下班后也只是刷手机 , 这会让孩子觉得 , 生活似乎没有目标和意义 。
蔡丹艺认为 , 如果家长对孩子的要求只是学习成绩好 , 那么当花了很大精力都达不到目标的时候 , 对孩子的负面影响会非常大 。 “有时候压力大不是关键 , 关键是孩子没有找到生活的目标感和意义感 。 如果有目标 , 压力自然会转化为动力” 。
“成长是一辈子的事情 。 ”蔡丹艺总结说 。 孩子是看着家长、老师来决定未来成为什么样的人 , 生活中则会耳濡目染地养成处理情绪的方式 。 她曾遇到一个孩子离家出走 , 后来一问 , 孩子却不认为这是离家出走 , “因为这孩子曾看见妈妈吵架后摔门而出 , 过好半天才回家 , 就理所当然地认为生气了就该这样处理 。 ”
怎样把学习压力转化为动力?吴玉兰也有个经验 。 她认为 , 家长和老师要根据孩子的学习能力 , 适当地提一点小要求 , 而不是一下子要求太高 。 “有一点适当的压力 , 孩子能够快乐成长;完全不给压力 , 长大后也容易承受能力差 。 ”
在学校里 , 吴玉兰总是鼓励学生先做人、再学习 。 “学习能力有强弱差异 , 这都没关系 。 只要一个人心态正、积极向上、看上去阳光 , 周围人慢慢会接受你 。 ”毕业多年的学生回来看她 , 都说“好好做人比好好学习重要”这句话记得最牢 。 “我教过的学生中 , 有硕士、本科、职校毕业的 , 他们在工作岗位上都做得不错 , 育人目的达到 。 ”她笑着说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