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友|你很可能早已是“黑色电影”发烧友,却被自己蒙在鼓里

 发烧友|你很可能早已是“黑色电影”发烧友,却被自己蒙在鼓里
文章图片
在第78届奥斯卡的颁奖典礼上,李安凭借《断背山》领跑奥斯卡。而鲜有人在乎颁奖典礼上,带领大家回顾黑白电影的老阿姨。在B站视频的弹幕里,有人留言道:这个阿姨好紧张。
他不知道这位阿姨叫劳伦·巴考尔,曾是好莱坞最初最当红的女明星。而她此刻带领观众回顾的那些黑白影像,其中就有她1944年的成名作《江湖侠侣》,改编自海明威小说。那一年她19岁,与她搭戏的男主角叫亨弗莱·鲍嘉,曾被选为“百年来最伟大的男演员”的第一位。
 发烧友|你很可能早已是“黑色电影”发烧友,却被自己蒙在鼓里
文章图片
《江湖侠侣》To Have and Have Not (1944) 剧照
当时的他们并不知道,这些电影后来被称为“黑色电影”,深深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影人与影迷。一个理想的黑色电影男主角应该是约翰· 韦恩那样硬朗、阳光,充满男子气概的英雄人物的反面,他要忧郁、被动,不要很帅,甚至可以有点老。而鲍嘉就是这种类型。
黑色电影里的故事,也基本是当时经典美国梦的反面。在回顾完黑色电影之后,主持人上台调节气氛,抖了一句包袱却没太响。他下意识地嘟囔了句:我真是个失败者。但这句却真真中了黑色电影的靶心。
“黑色电影总是讲述失败者的故事,它和提高道德品格或宣传美国梦压根沾不上边。”
那么,到底什么是黑色电影呢?以及,为什么我们要关心一个老阿姨怀念的黑色电影呢?
也许这篇编者按换个大家熟悉的方式,就会让更多人开始关心起黑色电影来,我们来蹭下热点:
最近火遍全网的电视剧《隐秘的角落》,其实就有些“黑色电影”元素。在访谈中,导演辛爽提到,他自己心中的神作是美国导演大卫·林奇指导的《双峰》。他说:尽管这是一部1990年的电影,但至今仍有人讨论它,每次看,都会有新的发现,新的线索。
而在《黑色电影》一书中,作者詹姆斯·纳雷摩尔在论述21世纪的黑色电影时,大卫·林奇的作品可是重要的“黑色电影”范例。这一章的名字也很耐人寻味:黑色电影从未死去……
说出来你可能不信,其实你很可能早已是个“黑色电影”发烧友,却被自己蒙在鼓里。
 发烧友|你很可能早已是“黑色电影”发烧友,却被自己蒙在鼓里
文章图片
 发烧友|你很可能早已是“黑色电影”发烧友,却被自己蒙在鼓里
文章图片
 发烧友|你很可能早已是“黑色电影”发烧友,却被自己蒙在鼓里
文章图片
 发烧友|你很可能早已是“黑色电影”发烧友,却被自己蒙在鼓里
文章图片
 发烧友|你很可能早已是“黑色电影”发烧友,却被自己蒙在鼓里
文章图片
 发烧友|你很可能早已是“黑色电影”发烧友,却被自己蒙在鼓里
文章图片
《低俗小说》《七宗罪》《穆赫兰道》《老无所依》《鸟人》《暗花》《白日焰火》《风中有朵雨做的云》……如果你看过其中的几部,或者喜欢这一类型的片子,那么恭喜你——你已经进入了黑色电影的世界了。
北电的郝建教授在一篇谈“为什么我们很少拍黑色电影?”的文章,关于“黑色电影的世界”有着很精彩的论述:
黑色电影中有着魔鬼的幸灾乐祸和冷漠,它非常沉迷于展现一个非理性笼罩的世界,它充盈着犬儒主义的怪笑,它兜售的更多是绝望,它逼着我们去审视世界的荒诞。黑色电影打造的是一个存在主义者眼中的世界。而且还是一个萨特的《恶心》中的存在主义世界,而不是加缪的《鼠疫》中的存在主义世界,后者更具有某种积极和坚韧、具有对人的主体性和尊严的坚守在其中。
内地黑色电影的缺失是个引人注目的文艺现象。除了众所周知的原因之外,或许更主要的影响因素是我们这里主导文化的艺术观强调写光明、向上、善良,回避对人性中幽黯意识的探索,回避对人性恶的探索表现。
希腊的德尔菲阿波罗神庙的石头上镌刻着许多箴言,最有名的是:人啊,认识你自己吧。认识人性中的恶是一种善行,创作和观赏黑色电影是一种善行。
说回《黑色电影》,这本书的作者詹姆斯·纳雷摩尔,他的身份不仅是一位影评人,同时也是一位大学教授,研究领域是英语文学、电影研究和跨文化交流。这本书正是一部多学科交叉的文化研究著作。
本书的译者,同样也是一名电影导演——徐展雄。他在译后记中谈到,作为众多喜欢黑色电影的影迷之一,纳雷摩尔的这本书是最全面的一本,它真正把“黑色电影”这个电影术语放在语境之中,追根溯源,然后再展开话题,抽丝剥茧,引发深思。
如果用“黑色电影”的方式来说《黑色电影》:
在您下单前我们很遗憾地告知您,关于黑色电影是什么,本书并没有给出一个确切的答案。这里有的不过是7把钥匙——作者从概念衍变、时代背景、审查规范、商业机制、美学风格、理论分析、演绎流变的角度,给出了进入黑色电影的七个路径,如果你对这个打开黑色电影这个“神秘黑匣”有兴趣,不妨一试。
《黑色电影》的开篇引语
黑色电影的“黑”是哪种黑?今天就先同大家分享打开黑色电影这个“神秘黑匣”的一把钥匙: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