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白科技|盛名之下其实难副:活在台积电阴影下的中芯国际何以向未来?

7月16日 , 中芯国际正式在上海证券交易所科创板挂牌上市 , 总股本71.3642亿股 , 发行价27.46元人民币 , 市盈率109.25倍 。 开盘价为95元/股 , 涨幅达245.96% , 总市值达6780亿元 , 成为A股市值最高的半导体公司 。
黑白科技|盛名之下其实难副:活在台积电阴影下的中芯国际何以向未来?
文章图片
不过 , 也有业内称 , 上述市值的算法并不准确 , 因为A股和H股市不流通 。 若以中芯国际A股发行16.86亿股、港股54.51亿股 , 分别乘以各自市场股价后再进行合并 , 中芯国际港股部分市值约1413.53亿元 , A股市值1397.72亿元 , 合计总市值为2811.25亿元 。
不管怎样 , 中芯国际从此前的默默无闻到今天的万众瞩目 , 加上非市场因素的作用 , 成为了中国芯片产业的希望和标杆 。
对此 , 有业内分析认为 , 中芯国际无论是在资本市场 , 还是芯片产业中未来不可限量 。 事实真的如此吗?我们在此仅从与技术创新相关的角度 , 分析下中芯国际的真实实力 。
技术积淀来源于台积电 , 张汝京带来了什么?
提及中芯国际 , 想来业内必提其创始人 , 来自于台积电的张汝京 。 有关张汝京对于中芯国际 , 乃至中国芯片制造业的贡献和意义 , 相关的报道很多 , 无需赘述 。 但从诸多报道中 , 我们得出的结论是 , 张汝京最大的贡献莫过于筹资及建厂的能力 。 例如从打下第一根桩到工厂开始投片试产 , 仅用了13个月 。 建厂的初期 , 中芯国际抓住互联网破裂后的半导体产业低潮期 , 大量购入低价二手设备;2003年 , 中芯国际已成为全球第四大芯片代工厂 , 生产工艺与台积电相同等 。
黑白科技|盛名之下其实难副:活在台积电阴影下的中芯国际何以向未来?
文章图片
那么问题来了 , 为何近乎从零起步的中芯国际会在仅仅3年之后 , 就能与台积电在工艺上旗鼓相当?
真相随着2004年 , 中芯国际在美国和中国香港两地上市 , 透明度增加而浮出水面 。
2003年12月 , 台积电及其北美子公司向美国加州联邦地方法院提交诉讼状 , 起诉中芯国际侵犯专利权及窃取商业秘密 , 并申请对中芯国际实施禁制令处分及赔偿财务损失 , 起诉对象包括中芯国际在上海及美国的子公司 。
台积电表示 , 在对该公司近期销往美国的产品加以分析(实际上是通过逆向工程) , 查出侵犯到台积电的数项专利证据后 , 才正式提出起诉 。
对此 , 中芯国际除了2004年3月7日向美国加州联邦地方法院提出撤销台积电的侵权指控的声明外 , 并无采取实质性的应对措施 。
2004年3月23日 , 台积电再向美国加州联邦地方法院提交新证据 , 称中芯国际180纳米芯片生产线所采用的工艺流程约有90%来自台积电 。
双方的知识产权纠纷持续了近两年 , 最终于2005年1月达成庭外和解 , 根据和解协议 , 中芯国际赔偿台积电大约1.75亿美元 。 而张汝京也对外界坦诚:“我们确实犯了错误” , 当初从台积电招聘的工程师习惯了台积电生产线的操作方式 , 因此来到中芯国际之后照搬了对手的菜单 , 侵犯了对方的权益 。 自从2005年达成和解 , 中芯国际一直努力建造自己的运营体系 , “过程远比想象中艰难” 。
也许正是这种所谓的“艰难” , 2006年8月 , 台积电又以中芯国际不遵守和解协议为由 , 再次把中芯国际告上法庭 , 这场官司一打就是3年 。 理由是 , 中芯国际违反了2005年1月双方签署的和解协议 。 根据该协议 , 中芯国际需将0.13微米或更先进的技术资料交由第三方托管并不得使用 , 然而实际运营中 , 中芯国际继续侵犯台积电相关知识产权 。
对此 , 中芯国际在声明中解释说 , 其0.20微米、0.16微米特殊记忆体技术来源于富士通;0.21微米、0.25微米静态记忆体来自东芝 。 在纯粹的逻辑电路方面 , 0.18微米技术是从新加坡特许半导体转来;0.13微米技术则来自欧洲半导体研究所;0.14微米、0.11微米以及90纳米的先进动态记忆体则来自英飞凌 。 而在收购摩托罗拉的工厂后 , 中芯国际在5年内可以免费使用摩托罗拉半导体的知识产权 , 包括0.13微米、90纳米以及更先进的技术 。 言外之意 , 中芯国际并未侵犯台积电的知识产权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