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百家汇网|亦能覆舟,中国古代治水的那些事儿:水能载舟

【历史百家汇网|亦能覆舟,中国古代治水的那些事儿:水能载舟】老子曾说过 , “上善若水 ,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 意思是至善之人如同水一样 , 无私地滋润着世间万物 。 然而 , 我们不禁发问 , 水真的能承载“上善”的徽号 , 水真的对人类有百利而无一害吗? 。 非也 。 常言道 , “水能载舟 , 亦能覆舟” , 水是人类必不可少的生存条件 , 但也无时不刻地威胁着人类的生命安全 。
成语中有“水深火热” , “洪水猛兽” , “水火无情”之词 , 可见人们对水的畏惧感是及其的强烈 。 人们对水畏惧感最早是源于上古时期洪水的肆虐 , 人们对于那段痛苦的回忆 , 至今仍在民间故事中流传 。
正因如此 , 无论是在遥远无考的传说中 , 抑或是在良史笔下的信史中 , 有关治水的故事俯拾皆是 。 这里面既有成功拯救人民于的佳话 , 也有治水无效自送断头台的悲剧 , 治水的成功与否甚至决定一个王朝的存亡兴衰 。
无论是远古传说抑或是文字信史中 , 古代治水者中家喻户晓、名声最大的莫过于鲧与大禹父子二人 , 两位尽心尽力 , 而结果却大相径庭 , 父亲因此身首异处 , 身败名裂 , 儿子却因此而大获人心 , 为日后问鼎华夏夯实基础 。
历史百家汇网|亦能覆舟,中国古代治水的那些事儿:水能载舟
文章图片
上古时期 , 洪水滔天 , 民不聊生 , 部族首领尧征问大臣 , 谁可以担此重任 , 治理水患 , 大臣皆曰:“鲧可” 。 尧对鲧有点迟疑 , 而大臣们却说:“等之末有贤于鲧者 。 ”鲧与其他治水能人比较 , 算是那个时代治水方家中的佼佼者 , 尧再无能人可起用 , 也只好委任于鲧 。 鲧非平庸之辈 , 接受重任后 , 未曾懈怠于此 , 然而治水九年 , 终无成效 , 洪水还是肆虐依旧 。 原因在于他一味地采取堵的方式 , “雍防天下百川” 。 固然水来土掩是人们对于治水早已形成的共识 , 在鲧之前也有治水者采取过这种方法 , 但是水来则用土掩 , 洪水无穷无尽 , 水位不断上升 , 用来堵水的大坝也不断加高 , 筑坝也不能停 , 何时才能穷尽 , 何日才能到头?不过是劳民伤财 , 扬汤止沸而已 。 鲧因治水无效而撤职查办 , 并最终处以极刑 。 数年后 , 尧禅位于舜 。 鲧是同时代最优秀的治水方家 , 他死后 , 留下的烂摊子无人能收拾 , 舜对此焦头烂额 。
舜广开言路 , 寻求臣子们的意见 , 臣子都认为禹可负此重任 。 禹是鲧的儿子 , 他从小就对父亲治水的本领耳濡目染 , 自己也对治水有一套独特的见解 , 再加上他品行温和 , 刚毅果断 , 在品格上要胜于他父亲 。 舜没有把他视作为他父亲一般 , 而是把希望寄托在这个年轻人的身上 。
历史百家汇网|亦能覆舟,中国古代治水的那些事儿:水能载舟
文章图片
家庭的巨大变故使他痛定思痛 , 暗下决心 。 父债子还 , 他需要为他的家族洗清污名 , 更需要告慰那些因父亲治水无效而导致家破人亡的苍苍蒸民 。 禹背负着家族的名誉和他个人的宏伟理想 , 开始了长达十三年而治水生涯 。 禹吸取了他父亲惨痛的教训 , 静下心来思考了他父亲失败的缘由 。 他亲力亲为 , 身先士卒 , 为了治水 , 抛弃家人 , 三过家门而不敢入 。 他也是血肉之躯 , 也有七情六欲 , 但是他每当想起父亲的往事 , 心中便伤心痛楚 , 因此他未曾有片刻懈怠 , 唯恐恨己不争 。 他也懂得 , 自身的行为在黎民百姓中最有说服力 , 他的所作所为也确实赢得了大公无私的美誉 。
他在实践中发现了父亲治水失败的所在 , 堵水固然必不可少 , 但不切实际的堵水只能是事倍功半 , 几无成效 。 他开动脑筋 , 转换思维 , 堵既然不成 , 那就疏导 。 他采用堵疏结合 , 以疏为主的方法 , 疏通了天下的大河大江 , 使洪水东流入海 , 洪水虽无穷 , 大海亦无底 , 再多的洪水 , 大海也能照单全收 , 纳为己有 。 经过漫长的岁月煎熬 , 禹终于取得了治水的成效 , 山南海北都留下了禹治水的足迹 , 九州四海都流传着大禹治水的佳话 。 大禹凭借着自己的丰功伟绩澄清了家族的名誉 , 百姓也得以安居乐业 , 繁衍生息 , 他因此也成为舜禅位的最佳人选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