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曾两次差点夭折,现有用户近百万,创始人说自己踩了很多坑( 二 )


“优势和趋势缺一不可 。 ”曾承认为 , 在选择创业方向的时候要找一个和自己优势契合的方向 , 才能有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其次 , 趋势也很重要 , 不要找很冷门的领域 , 要瞄准大趋势 , 但前提是你能承受得住这个趋势 。
2014年 , 在互联网医疗领域 , 创业者和大量资本蜂拥而至 , 国内外互联网医疗领域的投资都达到历史最高 。 美国2014年互联网医疗领域风险投资达到41亿美元 , 比2013年增长了125% , 投资总额是过去三年的总和;中国互联网医疗领域风险投资达到6.9亿美元 , 比2013年增长了226% , 投资总额是过去三年的2.5倍 。
2014年 , 注定了它的不平凡 。 从这年开始 , 曾承首次以CEO的身份主导项目 , 他认为当时切入医疗教育领域占据“天时地利人和” , 于是创办了治趣 , 为医疗健康从业者赋能 。 那一年也被称为互联网医疗的元年 , 在政策推动与资本追逐下 , 互联网医疗进入喷发期 。
带着“赋能医疗健康从业者”的初衷 , 治趣通过数据与AI在模拟医疗、医健人力资源、辅助诊疗等领域为中国医疗价值创造做增量 , 终于在2017年走出了商业化的一大步 , 并先后获得包括国资委控股的上市公司、AI独角兽在内的共计6000万元的风险投资 。
公司曾两次差点夭折,现有用户近百万,创始人说自己踩了很多坑
文章图片

在技术和商业中间找到平衡

曾承在2005年做过专利大数据分析 , 2009年做过穿戴设备 , 2010年做过室内定位 , 在这三个创业项目里 , 曾承扮演的都是CTO的角色 , 负责技术实践 。 而后却以每个项目的失败而告终 , 也都成为后来创业道路上的宝贵经历 。
“我们踩过很多坑 。 ”曾承后来才知道 , 这三个项目失败原因主要归结于商业模式和团队 。 需要更多地去思考战略和宏观把控、不断寻找合适的人才很关键……
在此前的几次创业中 , 公司的商业模式并不清晰 , 曾承一心认为 , 只要埋头做好技术 , 就一定会有市场 , 对于商业模式并没有思考太多 。 “再加上我们的合伙人同质化有些严重 , 大部分都是技术出身 。 其实合伙人应该是互补关系 , 商务、管理、技术都要有人负责 , 纯技术的团队 , 风险会很大 。 ”
刚开始做治趣的时候 , 从CTO到CEO的转变让曾承有些不习惯 , 他花了一两年的时间才逐渐适应CEO的身份 。
曾承坦言 , “我一开始特别看重技术、产品 , 后来我才明白 , CEO应该多考虑战略层面的事情 , 不仅仅聚焦在细节和产品上 。 ”
做科研时候的曾承基本上是单兵作战 , 以技术为导向 , 创业让曾承明白了以商业为导向的重要性 。 “很多科研工作者在创业之后会陷入各种误区 , 认为是金子就会发光 , 有些自命清高 , 但技术牛和社会是否需要是两码事 , 很多技术研发之后没有市场 , 所以要找到技术和商业之间的平衡点 。 ”
公司曾两次差点夭折,现有用户近百万,创始人说自己踩了很多坑
文章图片

焦虑一直都在

创业之后 , 曾承有无数次的彻夜难眠 。
2015年底 , 是公司最难熬的时刻 , 曾承看了下公司账户上的钱 , 最多只能撑一个月 。
“马上就要发不出工资了 , 公司有三十多个人 , 一个月有三十多万的开销 , 那个时候我已经东拼西凑借了一部分钱 , 再借也借不到了 。 ”
在公司的生死存亡之际 , 曾承想到了融资 , 但他对融资一窍不通 。 在朋友的建议下 , 曾承报名参加了路演 , 当时 , 虚拟病人的概念让在场的投资人眼前一亮 。 第一次路演 , 曾承就获得了湖北省创业大赛第一名 , 并接到了30多家投资机构的橄榄枝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