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眼球经济”:互联网“身份经济”的底层逻辑( 二 )


同时 , 显性身份化过程的作用也在于让我们更容易体会到同类的存在——这对认同以及相应的经济付出至关重要 。 有关于“光晕效应(warm glow)”的一个著名研究很容易帮我们理解这一点 。
这个研究显示 , 在慈善捐献活动中 , 当人们意识到存在同样对某议题支持的同类时 , 他们捐款的数额会提升;而在知道自己处于少数派的人群中 , 这种提升效果更明显 。 研究证实此种行为并非源于经济方面的考量 , 而是源于认同 , 以及在认同之上由利他带来的美好感受 。 因此 , 此类捐献行为也被归为“不纯粹的利他”——谁不爱镜子中那个散发着暖光的自己呢?
互联网身份经济的商业逻辑
长期以来 , 互联网经济被认为是“眼球经济”(“Attention Economy”) 。 互联网的出现让信息复制与发送成本微不足道 , 因而 , 在其带来信息爆炸的同时 , 用户的注意力成为稀缺资源 。 眼球经济的核心在于对注意力(或流量)的控制 。 例如 , 早期的互联网应用着力于如何优化用户接收到的信息 , 以提高对用户的吸引 。
而能够帮助我们实现身份化的资源 , 包括时间、物质以及他人给予的互动及反馈 , 几乎从来都是稀缺的 。 一名婴儿成长至青春期历经十几年 , 可能刚刚开始完成人生最重要的身份化;而现实中无法实现想要成为的自己 , 是一种太普遍的情感 。
今天的互联网 , 当以视频为主要载体的内容变得随时随地触手可及 , 体验成为了除了信息之外用户的获得的重要价值 。 越来越容易发生的、由显性身份化过程带来的认同体验 , 正在前所未有的规模尺度上助力身份化的实现 。
互联网“身份经济”正在从“眼球经济”中脱离而出 。 以近几年发展迅猛的短视频及直播行业为例 , 眼球经济仍可成为一项有效的策略——最大可能的对准目标用户群的最大公约数制作内容 , 打造爆款以吸引最大的关注(即流量) 。
而相对于“眼球经济”中不断推陈出新爆款的成功模式 , “身份经济”则更需要努力做到用户沉淀——经营粉丝的认同及在此基础之上的信任关系 , 并常常通过粉丝的赠予(例如赠送虚拟礼品)及购买主播背书的商品盈利 。 就像婚姻关系一样 , 身份经济中最长久的吸引力来源于彼此感受到的“灵魂”契合 。
因此 , 通过显性身份化过程留存并巩固用户 , 是实现“身份经济”的重要途径 。 一系列的商业创新正在涌现 。 而一些大众眼中的“草根明星” , 通过建立身份化的社团 , 已将身份经济的效应通过有组织的运营倍数放大 。
深入他们在短视频平台上的网络 , 我们会发现以头部网红为首领的一个个“家族“ 。 家族之中包含粉丝数在几万到几百万之间的众多腰部网红 , 他们与首领通常以”师徒“相称 , 徒弟之下可以再带徒弟 。 家族成员一般在个人介绍页标明家族身份与师徒关系 , 互相关注 , 并经常一起活动:出现在彼此的视频作品里 , 共同直播 , 甚至在作品的评论区里拉起家常 。如果以一个家族整体来看 , 处于金字塔顶端家族的粉丝总规模可达数亿 。
对于一个新人创作者来说 , 加入一个家族意味着需要“身份化”为家族的一员 。 这不仅意味着标明家族身份 , 更意味着需要趋同于家族的行为规则 , 并且积极参与家族社交 。 如果我们仔细观察包含诸多大大小小网红的家族日常线上活动 , 身份化活动占据了重要甚至是核心的部分:新成员公开支持家族、首领或师傅;老成员提携后辈、凸显家族的身份 , 迎合也塑造着粉丝 。
而所有这些活动在互联网上均是显性的:通过性质不断重复、而形式日益翻新 , 且往往极具仪式感的活动 , 家族作为一个组织的身份得以确立并不断的加强 。 这在为家族“铁粉”不断带来愉悦感的同时 , 也不断吸纳新的粉丝 。 并且 , 所有的身份化活动都可包含经济活动 , 直接带来经济收益 。
对内容创新的影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