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受害者心态吗

你有受害者心态吗
快问快答:在1(表示“完全不同意”)到5(表示“完全同意”)的等级来评价你对这些问题的同意程度 。·对我来说更重要的是 , 伤害我的人能够意识到一个事实——我已经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 。·我觉得在他人的相处中 , 我对待他人比他人对待我更有良知和道德 。·当我身边的人觉得我的行为对他们造成伤害时 , 我觉得很有必要说明 , 我才是对的 。·我常常回想起别人对我的不公 。如果你在所有这些问题上都得了高分(4分或5分) , 你就可能有心理学家所说的“人际受害者倾向”(tendency for interpersonal victimhood) 。社会的模糊性社会生活总是模糊不清 。 约会对象不一定会回复你的短信;当你对朋友微笑时 , 他们也不一定会对你微笑;而陌生人有时脸上也会有不高兴的表情 。 问题是:你如何解读这些情况?你会把所有这些都看作是冲着你来的?还是会考虑更有可能的情况 , 比如你的朋友只是今天心情不好 , 你的新约会对象仍然对你有兴趣 , 但想表现得酷一点 , 而街上的陌生人正因为某些事情而生气 , 甚至没有注意到你的存在?虽然大多数人都能够比较轻松地克服这些社交中模糊不清的情况 , 他们会调节自己的情绪 , 并承认这是社会生活中不可避免的一部分 , 但有些人倾向于将自己视为永久的受害者 。拉哈夫·加贝(Rahav Gabay)和她的同事将这种人际受害倾向定义为“一种持续的自我是受害者的感觉 , 这种感觉在多种关系中被普遍化 。 因此 , 受害成为个人身份的核心部分” 。 那些具有永久受害心态的人往往具有 "外部控制中心"(external locus of control) 。 他们认为 , 一个人的生活完全受制于自我以外的力量 , 如命运、运气或他人的怜悯 。通过临床观察和研究 , 研究人员发现 , 人际受害者倾向主要有四个方面:(a)不断寻求对自己受害者身份的认同;(b)道德精英主义;(c)对他人的痛苦缺乏同理心;(d)频繁反思过去的受害者经历 。需要指出的是 , 研究人员并不把经历创伤与具有受害心态等同起来 。 他们指出 , 受害者心态可以在没有经历过严重创伤或伤害的情况下发展 。 反之亦然 , 经历过严重的创伤或受害并不一定意味着一个人会养成受害者心态 。 然而 , 受害者心态和受害行为有相似的心理过程和结果 。另外 , 专家确定的受害心态的四个特征是处于个人层面上的(研究结果出自对以色列犹太人的样本研究) 。 因此 , 研究结果不一定适用于群体层面 。 但有文献表明 , 在集体层面上 , 两种受害者心态有一些惊人的相似之处(我将在下文指出) 。说完了这些注意事项 , 我们再来深入了解一下永久受害心态的主要特征 。你有受害者心态吗
© Motivational Quotes受害者心态不断寻求对自己受害者身份的认同 。在这一方面得分高的人 , 永远需要让自己的痛苦得到承认 。 一般来说 , 这是对创伤的正常心理反应 。 经历创伤往往需要打破我们对“世界是一个公正和道德的地方的假设" 。 承认自己的受害者身份是对创伤的正常反应 , 这有助于一个人重新建立对世界是一个公平和公正的生活场所的信心 。此外 , 受害者希望施暴者为他们的错误行为承担责任并表达负罪感也是很正常的 。 对患者和治疗师的证词所进行的研究发现 , 确认病人具有创伤 , 这一点对进行创伤和受害的恢复治疗很重要 。道德精英主义 。那些在这个维度得分高的人认为自己站在道德的制高点 , 而其他人都是不道德的 。 道德精英主义可以通过指责他人不道德、不公平或自私来控制他人 , 同时将自己视为“道德帝” 。道德精英主义往往是作为一种防御机制而发展起来的 , 以抵御深刻的痛苦情绪 , 并成为了保持积极自我形象的一种方式 。 因此 , 那些处于困境中的人往往否认自己的攻击性和破坏性冲动 , 并将其投射到他人身上 。 “他人”被视为威胁 , 而自我则被视为受迫害、易受伤害和道德上的优越 。虽然把世界分成“圣人”与“恶魔”的人 , 可能会保护自己不受痛苦 , 避免损害自我形象 , 但这种心态终会阻碍成长和发展 , 并忽略了洞悉自我和社会复杂性的能力 。你有受害者心态吗
© Tom Nikkola对他人的痛苦和折磨缺乏同情心 。在这一层面得分高的人太专注于自己的受害者身份 , 以至于对他人的痛苦和折磨视而不见 。 研究表明 , 刚刚受到委屈的人 , 或者想起自己曾经受到过委屈的人 , 会觉得自己有权利做出攻击性和自私的行为 , 无视他人的痛苦 , 将一切归于己有 , 让他人无路可走 。 艾米丽·齐特克(Emily Zitek)和她的同事认为 , 这类人可能会觉得自己受的苦已经够多了 , 所以他们不再觉得有义务去关心别人的痛苦和折磨 。 因此 , 他们放弃了帮助同类人的机会 。你有受害者心态吗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