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流域水灾频繁,古人是如何应对的

长江流域水灾频繁,古人是如何应对的
NO.237 , Humanitas/文北岸指责南岸围湖造田恶化了防洪形势 , 南岸同样指责北岸让亿万生灵尽沉波底 。 久之必然上升为湖南湖北两省之间的矛盾 , 清末时的湖广总督张之洞哀叹:“南省依堤为命者 , 北省必将以堤为仇”。长江流域水灾频繁,古人是如何应对的
校/一条人文主义狗 画/脸壳 图/地缘谷水灾是妨害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灾害 。 在我国古代 , 黄河带来的灾害本来要远远大于长江 , 江水东流 , 狭窄之处有高山拦截 , 宽阔之处有湖泊存蓄 , 即所谓的“有河患无江患” 。可到了明清以后 , 长江中下游的水灾却日趋严重 。 特别是今年的7月以来 , 南方多地因连续的暴雨引发了严重的洪涝灾害 。 那么面对频繁的长江流域洪涝 , 古人们又是如何应对的?长江流域水灾频繁,古人是如何应对的
长江流域降水(中央气象台对7月16日20时-17日20时的预报)长江流域水灾频繁,古人是如何应对的
洪水过境南昌 , 扬子洲边缘区域被淹水灾缘何而起长江流域有史记载的水灾可追溯至西汉吕后三年(公元前185年)——“江水、汉水溢” , 此后历朝历代虽有增长的趋势 , 但史官们的轻描淡写反映出这不是什么重大灾害 , 直到明清方为皇帝的心头大患 , 这其中既有自然原因 , 也有人为原因 。长江流域尤其是上游素产良木 , 朝廷发动民力大规模砍伐始于明成祖时 。 明成祖夺取皇位后的第一件大事就是迁都 , 关于故宫 , 民间有着“九千九百九十九间半”的传闻 , 以形容规模之大 , 修建如此庞大的宫殿 , 需要的木材绝非前朝可比 , 朝廷频繁派遣大臣到四川与两湖去主持伐木 , 伐木数量之大令人乍舌 , 如万历三十五年(公元1607年) , 万历皇帝重修三大殿 , 仅这一年就采木“两万四千六百一十根块 。长江流域水灾频繁,古人是如何应对的
朝廷主要伐木地区清朝初期同样进行着伐木活动 , 康熙皇帝为了修建太和殿 , 也要求江西、浙江、湖广、四川的督抚负责采集木材 。话分两头 , 皇家需要的是最为上好的金丝楠木 , 要求极为严格 , 人们在深山老林中伐木再如何不易 , 朝廷一旦认定其不合样式 , 还是要退回重砍 , 加上北京与南方相距甚远 , 运输中的损耗也要被计算在内 , 所以明清在长江流域伐木的真实数量要远远多于史书的记载 。 原始森林的破坏 , 带来了严重的水土流失 , 上游越来越难以蓄水防洪 , 更难以阻挡泥沙 , 这对下游地区是个巨大的隐患 。满清入关后 , 位于长江上游的四川饱受兵戈 , 十室九空 。 清朝廷推行了“湖广填四川”的强制移民政策 , 新的移民在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都需要木材 , 朝廷甚至鼓励无业流民毁林开荒 , 而流民们往往使用刀耕火种这种粗放的方式 , 这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是最为恶劣的 , 被破坏的原始森林难以恢复 。长江流域水灾频繁,古人是如何应对的
清朝时期进入云贵的移民毁林开荒同时 , 人们还在与水争地、与水争利 , 洞庭湖、鄱阳湖、太湖等“天然水库”都在加速萎缩 。 以洞庭湖为例 , 古称云梦大泽 , 号“八百里洞庭” , 即使北宋时有所萎缩 , 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仍发出了赞叹:“衔远山 , 吞长江 , 浩浩荡荡 , 横天际涯 , 朝晖夕阴 , 气象万千 。 ”可是到了道光年间 , 这样的壮观景象早已不复存在 , 湖水面积大幅缩水 , 仅剩6270平方公里 。 晚清思想家魏源作为亲历者作出了精准的总结 , 痛陈人们为了眼前利益而去围湖造田、刀耕火种等行为 , 并对未来发出了警告:“下游之湖面江面日狭一日 , 而上游之沙涨日甚一日 , 夏涨安得不怒?堤垸安得不破?田亩安得不灾?”长江流域水灾频繁,古人是如何应对的
长江流域水灾频繁,古人是如何应对的
远眺洞庭湖小冰期也在暗中推动人们对长江流域的过度开发 , 人们虽不懂什么是小冰期 , 但对它带来的后果深有感触 。 从明朝嘉靖到清朝道光的300年间 , 我国进入了一个极为寒冷的时期 , 连广东都飘起了鹅毛大雪 。 小冰期对纬度较高的北方地区打击十分明显 , 首先发难的就是旱灾 , 特别是崇祯年间的连年干旱 , 使得农作物大幅减产 , 接踵而至的就是饥荒、蝗灾与鼠疫 , 百姓处于水深火热之中 。长江流域水灾频繁,古人是如何应对的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