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牛奶降温战( 三 )

中国牛奶降温战
数据来源:天眼查随之而来的是 , 这些乳企的口碑也在巴氏奶长期被压抑的市场环境下突围 。 当年一张在各大论坛流传的一张图片显示 , 31 省市都有一个当地人最爱的牛奶品牌 , 地方性巴氏奶乳企占据了大多数 , 而伊利、蒙牛并没在图片里出现 。中国牛奶降温战
图 | 几乎每一个省(市)都有一个口碑很高的巴氏奶品牌身为河北人的王洁平日里她选择的巴氏奶是三元 。 王洁所在的河北农业大学是建设河北黄金奶源带的参与单位 , 这是中国四大奶源带之一 , 也是三元重要的原奶来源地 。2016 年 , 十三五规划明确提出在四大直辖市周边产区 , 国家级重点城市和牛奶存栏量较低的南方优先发展巴氏奶 , 有限的资源用于生产最优质的牛奶 。同年 , 借助冷链发展和全国奶源地的扩充 , 光明决定试水巴氏奶全国范围销售 , 光明 " 优倍 " 成为国内历史上第一个全国性销售的巴氏奶品牌 。巴氏奶新十年 , 常温奶寡头虎视眈眈自 2015 年起 , 国内巴氏奶市场规模逐年扩大 , 2019 年达到 343 亿元 , 同比 2018 年增 11.6% , 此前每年增长率分别为 10.7%、9.7%、8.2%、6.1% 。 相比之下 , 常温奶市场规模增速明显降低 。中国牛奶降温战
两大常温奶寡头伊利、蒙牛则遭遇着经营和口碑的双重危机 。 2016 年伊利、蒙牛营收增速放缓 , 到 2019 年二者营收分别比 2018 年下降 2% 和 5% 。 而口碑危机则反映在消费者在购买牛奶时的选择上 。41 岁的李琴在广州永旺超市做了快 4 年的导购员 , 在她的印象里这几年货架上常温奶产品明显减少 , 有的大多也是 " 金典 "、" 特仑苏 " 这样的有机奶 , 反而是冷柜里的巴氏奶产品增加 , 一开始是只有燕塘、香满楼、光明这些 , 后来牌子就更多了 , 有的她也叫不上来名字 。作为中国最大的两家乳企 , 伊利和蒙牛势必意识到常温奶市场碰到了天花板 , 于是开始亦步亦趋地布局巴氏奶市场 。 不过虽然晚了几年 , 但二者并不能被称为 " 追赶者 " , 因为即便是发展了 20 多年的光明 , 也仅有 11% 的市占率 , 尚未成为巴氏奶巨头 。中国牛奶降温战
这是由于国内巴氏奶市场的客观情况决定的 。 尽管近几年巴氏奶发展速度快 , 可是体量小 , 主要消费也完全局限在大中城市 , 城镇和农村市场巴氏奶基本没有渗透 。 而这些市场都可能成为伊利和蒙牛的机会 。2017 年 , 蒙牛鲜奶事业部召开成立以来第一次新品启动会 , 投产包括 " 每日鲜语 " 在内的三个巴氏奶品牌 。 而就在此前伊利的巴氏奶品牌 " 百格特 " 也已经在哈尔滨开始运营 。发展巴氏奶最重要的两个要素 , 一是冷链 , 二是奶源 。 前者对于伊利、蒙牛这种百亿级乳企来说并不算难题 , 后者才是关键 。 今年两会 , 蒙牛提出引领中国乳业新基建 , 挖掘更多优质奶源地 。 同时行业认为 , 未来不排除伊利、蒙牛会对地方性巴氏奶企进行大范围的收购 。目前 , 我国人均牛奶年消费量在 36 公斤左右 , 以巴氏奶产量 300 万吨计算 , 至少有 8300 多万国人正在选择巴氏奶而非常温奶 。 而从 2015 开始 , 国产巴氏奶已进入全新 10 年 , 如何让更多国人喝上巴氏奶 , 伊利和蒙牛还是会再次扮演重要角色 。今年 5 月底 , 蒙牛乳业 CEO 卢敏放在接受采访时透露 , 公司巴氏奶业务销售增速单月已超过 100% 。 " 每日鲜语 " 巴氏奶产品也已销售至全国 20 余个的重点城市 , 广州是其中之一 。导购员李琴也看到过这个牌子 。 她的儿子今年上初二了 , 面对即将来临的中考 , 她和所有母亲一样焦虑 。 她说自己能做的就是尽量把孩子的营养跟上 , 每天从超市买巴氏奶回家 , 她从没忘过 。 每天上班 , 李琴顺路把儿子送到地铁站 , 然后自己坐公交到市区 。看似轻轻的一杯牛奶 , 里面有一位普通母亲重重的期待 。 更载满了百年来 , 中国人的市井生活 。参考资料:1、《伊利故事》 , 中国青年报2、《新希望乳业董事长席刚:并购夏进意在整个西部形成势能》 , 新京报3、《上海滩牛奶往事》 , 简历史4、《2019 奶业 20 强峰会:促融合强创新 , 打好奶业振兴攻坚战》 , 中新网5、《中国奶业回眸》 , 王丁棉6、《光明乳业:走在时光里 , 慢慢地赶》 , 港股解码7、《挑战巴氏奶全国销售 , 光明哪来的勇气?》 , 中国网8、《2019 年中国乳业市场基本情况、未来发展趋势及建议分析》 , 中国产业信息网9、《第三届中国优质乳工程巴氏鲜奶发展论坛明确 " 优质奶产自本土 "》 , 中国食品报10、《市场竞争白热化 , 巴氏奶的风口真的来了吗》 , 第一财经数据来源:天眼查文 / 孙旭东图 / 陆盛华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