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隐痛:做一个操作系统有多难

北京明十三陵龙虎山脚下 , 有一处地势隐蔽的地方 , 藏着一个叫做 “200号”的科研基地 。在中国 , 这种只有一个数字代号的机构历来不简单 。 前有代号“542厂”的北京印钞厂 , 后有在青海的核弹研究机构“211基地” 。 这个“200号”由周总理亲自批示、用了人民大会堂剩余材料修建 , 可谓根正苗红 。1969年12月 , 北京大学牵头开始在这里攻坚我国最早的操作系统“150机” 。 目的是改善石油勘探数据计算 , 提高打井出油率 。 参与研发的有北大数力、物理等系的学生 , 以及738厂、石油部等单位的工程师 。 他们面对的是一个“无资料、无经验、无人才”的三无窘境 。由于设备昂贵、资源有限 , 研发人员不得不用人肉变形金刚的方式完成设计:你当光电机、他当磁带、我当运控 , 他当调度 , 就像演小品一样反复模拟程序的运行过程 。熬了三年多后 , 硬件软件被逐一攻破 , 150机清晰嘹亮地唱出了《东方红》[4] , 宣告了中国第一个自主版权操作系统的诞生 。 150机为石油勘探带来的第一次数字革命 , 被铭刻在了中华世纪坛的铜制甬道上 。 1974年 , 日本富士通公司访华时 , 专门在友谊宾馆专门会见了150机的研发人员 。150机诞生20年后 , 中国开始了商业操作系统的攻坚之路:1989年 , COSIX系统项目启动 , 希望抗衡DOS等系统 。 但当时的主流思路是系统和硬件交互驱动发展 , 而国内硬件大幅落后海外 , 系统研发又跟不上硬件更新 , 基本是“完成一代、淘汰一代” , 总无法兼容最先进的电子设备 。攻坚不成 , 便有了“曲线救国”的路子:90年代初 , Windows没有中文版 , 以上古码农吴晓军为代表 , 用解构微软DOS的反向工程 , 开发出了中文DOS;另一批人则围绕windows系统做支撑 , 开发了一系列外挂式中文平台 。 用户对汉化反馈火热 , 从业者们也激动万分 , 甚至开展了关于内核和外挂哪个汉化更好的大讨论 。结果1994年4月 , 微软发布官方汉化版 。 第一代程序员呕心沥血的百万行汉化代码 , 连同用户市场 , 一夜之间化为乌有 。 微软的强大实力、广泛的商业生态 , 仿佛乌云笼罩国产操作系统 。 自研低成效、辅助没前途 , 该何去何从?这个问题在当时没人能回答 , 但大家发现 , 不做系统 , 而是围绕微软windows做应用软件 , 帮助windows丰富生态 , 倒是一条容易走、有钱赚的路 。 于是 , 金山盘古办公套件、江民杀毒等应用开始涌现 。但归根结底 , 以为只要做微软系统的生态就可以活下去的想法 , 只是躲过了初一躲不过十五 。 1998年 , 汉王科技向微软授权了中文手写技术 , 被誉为“国人的一大步”[2] 。 结果 , 几个月后 , 微软就自研了技术尝试塞在产品里 , 汉王怒不敢言 。 国内IT界 , 谈“微”色变 。自此 , 自主操作系统这个伤疤 , 却谁都不愿意接 , 仿佛好死不如赖活着 。 直到1998年法国《费加罗报》的一则消息 , 打破了沉寂的局面 。该报称 , 以美国与英国为首 , 在50年代末建立的情报网络“五眼联盟FIVE EYES” , 如今仍在运行 , 而且被美国用来窃取欧洲经济信息情报 , 以至于法国企业汤姆逊参加招标的方案被美国公司窃取 , 结果输掉了1300万美元的合同;空客也因为商业情报泄露 , 被波音抢走了39亿美元的订单[3] 。一时间 , 微软系统到底有没有后门的问题在国内甚嚣尘上 。 第二年 , 报道称美国对南斯拉夫采取了信息战、侵入其系统 , 导致其部分设备因超负荷而失灵 。信息战加剧了国内对系统安全的担忧 , 大家猛然发现 , 小到产品生存 , 大到国家安全 , 似乎都被微软扼住了脖颈 , 而且越来越紧 。 国内对操作系统自主崛起的那团火 , 在这个时刻 , 要爆了 。01. 穷则思变1998年 , 微软反垄断案成为国际焦点 , IT界掀起了反微软的浪潮 , 而开源系统Linux则成为大家的备选先锋 。 我国对Linux系统的引进 , 源于在芬兰读博士的宫敏 。 1994年 , 他回国休假 , 随手带了20张磁盘、存储了80GB的自由软件 , 其中就有Linux[2] 。开源意味着代码是全球公开的 , 任何人基于准则都可以免费使用修改 。 算不上自主产权 , 却可以自主可控 。 自己造轮子困难 , 那就先把别人的修一修 , 让车跑起来 。 九十年代末 , 还没被联想解聘的倪光南奔走呼号 , 希望中国抓住Linux的机遇 。 再契合1999年的安全背景 , 国产Linux如笋而立、登上舞台 。知名的Linux产品有四家:Xteam、蓝点、中软和红旗 。 前两家是民营企业 , 后两家是国家队 , 如同十年前 , 双方再次在同一战场贡献力量 。 Xteam诞生于北京平谷县城一家饭店的后院开创了国内首套中文Linux 。 蓝点创始团队是国内最早一批的极客、版主 , 他们相继辞职聚集深圳赛格软件园 。2000年互联网热潮时 , 蓝点登陆了美国股市 , 开盘当天就上涨4倍 , 市值达到了4亿美元 。 此时公司员工还不到15个人 。 中软曾主导了COSIX的研发 , 积累了经验 , 也攒了一肚子的憋屈 , 也希望通过中软Linux吐口气 。 红旗Linux隶属于中科院 , 率队研发的是软件所副所长孙玉芳 , 他是北京大学数力系的学生 。孙玉芳在校时目睹了200号研发150机的历程 , 也深受鼓舞 , 立志国产突破 。 他带着同事历经3年研发 , 在1999年下旬发布了“红旗”Linux 。 大家希望像红旗插遍山岭那样 , 也能遍布中国人的电脑 。 但现实却并不如愿 , 国产Linux奔走呼号 , 收入只够糊口 。2001年12月 , 北京方面为了提高信息正版化 , 准备采购一批办公软件 , 操作系统的绣球也准备抛给业界一哥微软 。 几个月前 , 微软刚和上海签了7000多万元的订单 , 因此对此次招标也是志在必得 。当时 , 意气风发的微软要求北京采购XP系统 , 而该系统才刚发布两个月 , 就已经修补了几次重大漏洞 。 而且 , 微软要求必须绑定Office软件一起买 , 不然就对系统涨价 。 横竖都是多出钱 , 还得当实验小白鼠 , 北京市政府显然不乐意 , 但微软态度强硬 。 甚至部委内领导专门去做通融 , 最后也只能对采购人员无奈表示 , “你们看着办吧” 。一边是美国公司技术优秀 , 但态度傲慢;另一边是国产公司踉跄起步、含泪“化缘” 。 再加上政府内部也有呼吁支持国产的声音 , 结果已经显而易见:不争馒头争口气 , 何况还有个窝窝头 。 12月28日 , 北京市政府正式宣布 , 采购方案已定 , 从系统到应用软件 , 国产备胎全面上位 , 微软颗粒无收 。结果一公布 , 微软连夜赶制了一篇长达3.5万字的报告 , 向北京市有关方面提出了60个问题 , 质疑招标、狂踩开源 , 被媒体戏称为“微软60大板”[4] 。 然而 , 北京市政府却“矜持不语” 。 微软大中华区几番公关 , 也毫无效果 。微软总部看在眼里 , 急在心里 , 赶紧派出了被誉为“比尔盖茨战略顾问”的克瑞格·蒙迪 。 彼时 , 蒙迪刚刚被克林顿总统提名为国家安全通信委员会委员 , 向白宫提供意见 , 也算得上是“通天的人” 。 他在一个灰蒙蒙的下午 , 乘坐波音767到达北京机场 。 第二天 , 便带着大中华区、中国区总裁等一干人马来到了科技部 。接待微软的使团的也是高规格高档次 , 有部长、“863计划”专家、院士 , 以及红旗Linux的总工程师等 。 蒙迪一上来就拿出一份报告:《中国未来软件及其相关政策议题》[4] 。 6大议题、40多页 , 表达的意思只有一个:国产软件属于低能产品 。微软傲慢的“报告公关” , 激发了专家们的革命热忱 , 誓要让国产系统站起来 。 几番争论后 , 蒙迪嘟囔着“你们知识产权保护得不好 , 是最糟糕的国家之一” , 随后便败兴离开了北京 , 也宣告了微软此次彻底落选 , “红旗”的腰板 , 也更有力量了 。但谁也没料到 , 国产操作系统熬过了十多年漫长的冬天 , 迎来的却是一个更凛冽的倒春寒 。02. 孤军奋战2001年底 , Xteam在香港上市 , 受到北京采购事件的刺激 , 股价1个月翻了3倍 。 投资者、从业者 , 都享受着摁着微软在地上摩擦的快感 。铩羽而归的微软开始更换策略 , 频繁指派高管访华 , 不仅拜访中央部委 , 还要深入地方 。 部分订单半卖半送、和各地政府建立合作技术中心、和电脑制造公司联合开发项目 , 甚至还花了千万美元投资了国内软件公司 , 打破了它不做合资公司的全球策略[5] , 政企两开花 。伴随美国战略调整 , 中美关系回暖 , 一些部委领导们也夸奖微软做法是合作共赢 。 2004年11月 , 北京市政府再次启动信息化采购 , 工作人员没有采用公开招标 , 而是通过“单一来源采购”的方式 , 直接和微软进行了谈判 , 签下了所有操作系统订单[6] 。 惊闻此事 , 国产公司忐忑不安 , 舆论也颇有微词 。一周后 , 时任科技部官员李武强参加活动 , 发言主题便是“以实际行动支持国产软件的发展 , 捍卫《政府采购法》的尊严” , 直指北京采购做法不妥 , 把国产软件逼上绝路 。 李武强的言论引起轩然大波 , 并被《IT时代周刊》评为“2004年十大争议人物”[7] 。科技部施压后 , 北京采购人员紧急宣布方案调整 , 微软则乖巧地表示完全配合 。 然而配合下来 , 北京通过财政拨款、商务谈判的方式 , 依然完成了订单采购 。 这种做法在全国并不罕见 , 甚至有地市为了确保微软中标 , 连招标要求都照着微软的参数来设置[8] 。2005年 , 北京平谷区解放思想 , 试点全面采用国产Linux , 并成立了33个自查小组 , 对全区百余家单位使用状况进行检查 。 检查的目的是为了收集信息 , 推动国产软件改善 。 但正所谓上有政策下有对策 , 大家统一思想:检查时用国产 , 检查完换微软 。 有些单位甚至为了用windows系统特意托关系来说情 。毕竟 , 用国产系统可以向指标交账 , 却做不了业务没资金入账 。 已经三四年过去了 , 国产Linux系统应用生态 , 仍是一篇无人区 。 即使在2001年中标北京采购的WPS也坦言 , 公司产品主要基于windows , 对于Linux版本的支持 , 还要抓紧研发 。 而QQ等日常软件 , 一直等到2008年才有了Linux版本 。这个时期 , 国内电脑公司发展迅速 , 联想还收购了IBM个人电脑业务 。 然而 , 他们对国产Linux系统的态度也是飘忽不定 。 为了降低价格 , 不少厂商预装了国产系统 。 联想甚至还自己研发了Linux系统 , 但仅推广两年后 , 就将研发团队搁置 。 2006年 , 方正、清华同方等国内电脑公司到美国访问 , 合计向微软采购了17亿美元订单 。而那些买了预装国产系统电脑的用户 , 回家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卸载Linux , 安装盗版windows 。 摇摆的政府采购、零星的电脑订单、稀少的应用支持、微薄的用户基础 , 令国产Linux公司们食不果腹 。 蓝点濒临倒闭、Xteam市值缩水95% , 红旗、中软等国家队则靠着微薄的政府采购、国家补贴 , 惨淡度日 。2004年北京市招标2个月后 , 孙玉芳不幸因病去世 。 没有了扛旗手 , “红旗”摇摇欲坠 。03. 自掘坟墓在国产Linux苦撑的时候 , 做盗版windows的人已经跑步迈向小康 。 其中最著名的有三家公司:番茄花园、雨林木风和深度技术 。规模最大的番茄花园成立于2003年 , 创始人洪磊仅24岁 。 他对windows进行了修剪 , 避开正版验证、采用傻瓜式一站装机 , 还优化了界面 , 让系统变得又快且好看 , 用户体验大幅提升 , 颇有莆田假鞋风范 。番茄花园风靡网络 , 洪磊被用户奉为英雄 。 紧接着 , 番茄花园开始通过预装软件、植入广告等方式获利 。 洪磊为小白用户们解开了枷锁 , 又系上了绳套 。 而番茄花园的走俏 , 微软并不是一无所知 , 但如何处置 , 仍需要一个时机 。大国隐痛:做一个操作系统有多难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