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秋品原帖】 永远的契诃夫(一 . 二)( 二 )

【入秋品原帖】 永远的契诃夫(一 . 二)
【入秋品原帖】 永远的契诃夫(一 . 二)
喜欢读什么书和不喜欢读什么书 , 同喜欢谁和不喜欢谁一样 , 似乎说不出更多的理由 , 这里面有说不清的潜意识因素 , 绝非三言两语所能说清 。 或许正因如此 , 我读书最多的就是两位作家的作品 , 一是中国的鲁迅 , 二是俄罗斯的契诃夫 。 在我的书架上 , 最完整的也是这两位作家的全集 , 前前后后大约也读了五遍之多 。 这里只提及契诃夫 。 每每读契诃夫的书 , 就觉得内心得到了某种净化 , 就像高尔基所说 , “读契诃夫需要一颗极干净的心” 。 无疑地 , 契诃夫同托尔斯泰、果戈理、陀斯妥耶夫斯基等作家一样 , 都是十九世纪俄罗斯的伟大作家 。 但几番比较 , 又有明显的不同 , 契诃夫的伟大还具有一种亲切、家常的性质 。 在他的身上 , 你无论如何也看不到那种居高临下、盛气凌人、颐指气使的东西 , 他让你感受到的 , 永远是诚恳而谦虚的态度 , 是忧郁而善良的情思 。契诃夫身上没有如同托尔斯泰那样的宗教气息 。 他不从宗教的角度叙述灵魂的罪孽与拯救 , 他始终抱着一颗平民的心来凝望大地、山川、河流、草原 , 来谛听远处传来的夜莺的歌唱 。 你读他的《草原》 , 就一定会读到一颗像草原一样清澈和单纯的诗心 。 反过来 , 正因为酷爱单纯和真诚 , 因而也就倍加地憎恶庸俗与丑陋 。 他既对生活中的残缺和苦难有着刻骨铭心的体验 , 又对人性中的丑陋有着极为深刻的认识 , 他写的虽然是身边的世俗生活与平常世象 , 但却总能赋予他们丰富的诗意和人情味 。 他所提出的问题是此岸的而非彼岸的 , 是尘世意义上的而非宗教意义上的 , 就算一篇《黑衣修士》略带宗教色彩 , 但也不是从上帝之国俯瞰 , 而是一种幻觉 , 是如梦初醒后的人生体验 。契诃夫是诚实的 , 不仅是对自已的诚实 , 更多是对读者的诚实 。 他的诚实 , 让他时时从尖锐中透出同情与怜悯 , 从冷峻中溢满晶莹般的诗意 。 他既写小人物的悲哀和卑微、愚笨和粗俗 , 更写一些上流人物的做作和虚伪 , 以及那些装腔作势、很不真诚的东西 。 他也写灵魂的扭曲和恐怖 , 如《第六病室》 , 让下令杀掉沙皇尼古拉二世一家的列宁也感到恐怖和震惊 。 但是他绝不为了恐怖而恐怖 , 他是要让人思索 , 是要从罪恶中拷问出洁白和诚实 。 由于契诃夫心灵的诚实 , 使其叙述语言也格外的质朴 , 他一直主张语言的单纯和准确 , 他曾说对海的描绘用“海很大”就可以了 。 这绝不是穷于词汇而主张单纯 , 而是繁复过后或者说“曾经沧海难为水”般的单纯 , 你读他的《草原》 , 那丰富的词汇 , 那准确而生动的描写 , 足以让所有读过的人叹为观止 。 他的质朴更接近大地 , 更令人觉得熟悉和亲切 。 藉此 , 我们可以这样说 , 诚实而谦逊的契诃夫 , 在另一个向度上改变了俄罗斯文学的精神气质 , 赋予了俄罗斯文学简洁的语言形式以神奇的力量 。 是的 , 契诃夫一直在简单和朴素里追求丰沛的诗意 。 他曾批评高尔基的某些小说缺乏“节制”和“优雅” , 他说:“人花费最少的活动量而做到某种明确的动作 , 那就是优雅 , 可是你却使人感到花费得太多了 。 ”事实上 , 契诃夫主张的简洁绝不等同于简陋 , 他的写作技巧和修辞水平 , 其独到是绝无仅有的 , 这一点得到了世界性的公认 。 英国小说家毛姆就说过:“今天 , 没有一个人的小说在最好的评论家心目中占着比契诃夫更高的位置 。 他已经把所有的小说家都挤到一边去了 。 赞成赏他 , 是你有鉴赏力的证明;不喜欢他 , 就等于承认自已是外行 , 是庸人俗子 。 他的小说自然而然地成了青年作家的典范 。 ”由此足以说明 , 契诃夫这个人和他作品的诚实和质朴 , 完全是一种精神境界的升华和凝练 。契诃夫的作品浸透着深刻的人道情怀 。 他对底层的民众有着深切而挚著的爱和理解 。 读他的作品 , 总能让读者激发出高尚而深沉的情感 。 他对《万卡》中的九岁小男孩万卡 , 以及《渴睡》里的十三岁小保姆瓦丽卡充满了温柔的怜悯;对《苦恼》中的车夫姚纳、《歌女》中的帕莎和《家庭教师》玛依卡 , 表现出了强烈的同情心;在《带阁楼的房子》中 , 更是哀叹着底层劳动者悲惨的命运 , 哀叹他们通往精神生活的每一条道路都像雪崩一样被堵死了;同时 , 他对诚实的知识份子也有着极高的道德关怀 , 在《跳来跳去的女人》中 , 深沉而真实地刻画了男主人公戴莫夫的感人形象 , 说他具有“伟大的道德力量” , 是一个“善良、纯洁、仁慈的灵魂 , 不是人 , 是水晶 。 ”凡此等等 , 都明证着契诃夫的心始终是与底层劳者相通的 , 也说明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作家 , 必须具有普世的情怀 。 在契诃夫的作品中 , 总是充满着一种引领人净化人的巨大的道德力量 , 其宗旨就是要让所有人都过上有尊严、有意义的生活 , 诚如他自已所说的那样:“把自已身上的奴性一点一滴地挤出去” , 然后 , “在一个美丽的早晨醒来 , 觉得自已血管里流的已经不是奴隶的血 , 而是真正的人的血了 。 ” 尊严 , 在某种意义上就是人的生命 , 没有尊严的生活 , 无异于生活的全部无意义 。 契诃夫的人道情怀 , 恰恰体现在这里 。以往 , 人们一提到契诃夫 , 就自然而然地提到《变色龙》、《一个小公务员之死》、《胖子和瘦子》等几篇小学课本上的篇什 。 其实 , 那不是契诃夫 , 那是契洪特(契诃夫最早的笔名) 。 真正的契诃夫是从《草原》开始的 。 而真正意义上能代表契诃夫小说高度的 , 恰恰不是短篇而是中篇 , 几乎每一部中篇都具有极高的艺术造诣 。 如:《峡谷里》、《农民》等 , 即深刻地揭示了农奴制的暴虐和残忍 , 以及行将崩溃的必然趋势;《跳来跳去的女人》、《戴在脖子上的安娜》、《决斗》、《黑衣修士》等 , 即巧妙地撕下了罩在上流人士身上的“温情脉脉”的虚伪的面纱;《套中人》、《第六病室》等、即把专制制度下人的灵魂的扭曲推向了极致;《新娘》、《带阁楼的房子》、《出诊》等 , 即透视出对新生活的希冀和向往;《文学教师》、《醋栗》等、即充满对庸俗哲学和浅薄的生存主义的嘲笑和批判;《戴叭儿狗的女人》、《圣诞节之夜》等 , 则浸润着剔透净洁、细腻宛约的情愫 , 高尔基曾赞叹:“读完《带叭儿狗的女人》 , 就觉得其他人写的书像柴僻出来的一样 。 ” 等等 。 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 。 我所反复阅读的 , 正是这类中篇 , 短篇反而极少 。 或许正是从这类中篇里 , 我感受到了艺术的美感和力量 , 以及它的宏沉和深厚 。一个多世纪过去了 , 契诃夫仍然靠我们很近 。 他宛如夜空中一颗闪烁的星星 , 时刻都在发出光亮 。 当我们被纷繁复杂的心绪所缠绕的时候 , 当我们日暮乡关辗转悱恻的时候 , 当我们被种种物欲所困惑的时候 , 这时静下心来仰望星空 , 想到那些曾经感动过契诃夫的永恒而又激动人心的问题 , 并为之而感动 , 也被契诃夫所折服 。 在这一意义上 , 至少于我而言 , 契诃夫是永远的......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