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童|没有“神童”,只有违规的“神操作”

_原题为 没有“神童” , 只有违规的“神操作”
最近 , 云南省昆明市一名六年级小学生以“C10orf67在结直肠癌发生发展中的功能与机制研究”项目 , 参加某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并获奖 , 引发社会关注 。 赛事组委会调查认定 , 项目研究报告的专业程度超出了作者认知水平和写作能力 , 项目研究报告不可能由作者本人独立撰写 , 大赛组委会根据评委会建议 , 决定撤销该项目(小学组)一等奖奖项 , 收回奖牌和证书 。 当事人的父亲、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某研究员也承认在项目申报过程中 , 未充分掌握及领会组委会发布“项目报告必须是作者本人撰写”的关键信息 , “过度参与了项目书文本材料的编撰过程” , 并向公众道歉 。
“项目报告必须本人撰写”是基本常识 , 还需要怎样的“充分掌握及领会”?而所谓的“过度参与了项目书文本材料的编撰过程”翻译过来是什么意思 , 想必大家都懂的 , 还是在玩文字游戏 , 远不够真诚 。 一番调查之后 , 结果水落石出 , 项目研究报告远超过了作者认知水平和写作能力 , 一点也不令人意外 , 不过是验证了最基本的常识 。 哪有什么所谓的“神童” , 有的只是背后的“神操作” 。
一个一开始连基因都不懂的六年级小学生 , 不可能独立研究如此高深的科学问题 , 这是一个最基本的、不言自明的常识 , 而该项目能够通过层层评审并获奖 , 无疑暴露出了赛事组织方把关不严的问题 , 这也是值得赛事主办方认真反思的地方 。 赛事主办方表示将“严格按照大赛的评审规则和程序开展工作 , 营造公平、公开、公正的大赛生态环境” , 显然是看到了要害 。
为了规范招生工作、维护教育公平 , 教育部已经全面取消了科技类竞赛、奥赛、体育特长生高考加分 , 但是各类获奖经历 , 仍然是校内评优、升学考评、出国留学等的加分项 。 这也是一些家长想方设法为子女简历镀金的原因所在 。
媒体调查发现 , 学术圈的一些家长利用自身所掌握的科研资源、学术权力 , 为子女镀金的类似情况并非个案 。 《半月谈》日前就报道 , 一位博士曾撞见导师的孩子在实验室里拍视频 , 又拿着导师带的硕士博士的论文去挂名发表;有的教师用自己的作品给子女办个人画展 , 拿到保送加分 。 一些中小学生的研究项目不少涉及复杂的实验设计以及高端的设备使用 , 比如 , 南方某省一名高中生的一等奖作品用到了国家大科学装置 , 而这些都不是普通学生所能利用到的社会资源 , 甚至连机构内的研究人员都不容易拿到使用资格 。 滥用学术权力、把国家和社会公共资源当作“自留地” , 是典型的公器私用、以权谋私 。
正所谓你的孩子在抱怨做手工 , 别人家的娃已经在搞科研、发文章、办画展了 , 普通家庭孩子奋斗多少年才能获得的成果 , 别人家娃在“神通广大”家长的助攻下分分钟搞定 。 这种不公平感刺痛公众的心灵 , 而不管是将公共资源当作“自留地”为身边人服务 , 还是利用规则漏洞挑战社会诚信底线 , 用弄虚作假的方式为子女镀金 , 显然都有悖于教育公平和社会公平 。 这类情况的出现 , 都说明在维护教育公平之路上 , 严格各类青少年赛事的评审程序 , 规范各类加分政策 , 打造阳光透明招生环境的重要性 。 高校和科研机构也有必要严查各类滥用学术权力自肥的行为 。
涉事家长表示在此次舆情中 , 孩子承受了极大的精神压力 , 恳求网友和媒体的宽容与谅解 。 家长爱子之心溢于言表 , 但早知如此 , 何必当初呢?压力的真正来源 , 并不是网友与媒体 , 而是违规操作的父母 。 孩子是无辜的 , 挖坑的是家长 。 对孩子而言 , 家长的行为无疑也是对科学精神的错误示范 。
疯狂打造“神童”的现象并不只存在于科技创新竞赛领域 。 这两天另外一名“神童”也引起了公众的关注 , 浙江一名14岁的女孩 , 号称一天能写2000首诗、15000字小说 , 写作能力简直逆天 , 还兼任三个品牌创始人之职 。 在接受媒体采访时 , 女孩的父亲还坚称没有夸大事实 , 简直让人啼笑皆非 。 这种拿公众当傻子 , 侮辱大家智商的“神操作”怎么可能为孩子营造健康的成长环境 , 只能是把孩子推向被舆论炙烤的舞台 。 所以 , 也奉劝这些家长 , 真正爱孩子、为孩子好 , 首先做个好榜样 , 在诚实信用、遵守社会规则上为孩子做好表率 , 别用一些弄虚作假的东西以爱孩子之名坑害孩子 。
(作者系本报采访人员)
《中国教育报》2020年07月17日第2版
【神童|没有“神童”,只有违规的“神操作”】作者:杨三喜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