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在放手与插手之间 父母慎站C位( 二 )


丈夫常年外派 , 姗姗妈在事业单位做着一份稳定的工作 。 姗姗妈始终控制着一切 , 控制是很强大的内在力量 , 让人不自觉地进入一种努力状态 。 背后就是心中的害怕、担忧 , 不自信也不能信任他人 。
“孩子优秀等于我成功 , 各方面都做到最好我活得才有价值” , 让姗姗妈适度放手真是一件挑战她生命根基的事 。
说到底 , 父母的人生观、教育观、成功观、幸福观等 , 如暗流涌动 , 决定着父母的养育规划、态度 , 在各种大小事情中发挥作用 。 有些父母秉持传统观点 , 认为孩子不管长不大 , 父母该出手时就得出手;而有些父母则摒弃原有认识 , 认为孩子的天性就是需要张扬 , 应该顺应 , 应任其自由发展 。 从“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到“你就是孩子的起跑线” , 观念在深层次中影响着决策 。
“你即行为 , 必有其因” , 行为心理学家这样说 。
放手不是不过问 , 插手不是全替代
有个女生 , 上高二后各科成绩下滑得厉害 , 整日沉迷cosplay , 父亲求遍了身边所有朋友 , 却不跟自己孩子直接沟通 , “上高中前我没管过 , 现在管 , 却不知从哪儿下手 , 怕跟她闹僵了 , 简直比我管理一公司的人还难 。 ”
适度放手不易 , 得体插手更难 。 要知道放手不是不过问 , 插手不是全替代 。
针对孩子的每个年龄阶段 , 父母都把握好放手、插手的情境和尺度 , 认真研究方法论 , 在细致沟通、分情况处理等方面下功夫 。
总的来说 , 父母放手 , 要以提高孩子自主管理意识和能力 , 培养孩子的独立内核为目标 。 儿童期重在落实行为训练、习惯培养 , 要给孩子“充分地做、做错了调整、做好了固化”的时间;随着孩子年龄增长 , 父母逐步放手管理权、放机会、放资源 , 进一步提升孩子的效能感和自信心 。
插手是父母养育中的主动行为 , 体现在塑造、支持、导引、管理、惩戒等方面 , 有做、教、议、导等几步 。 家长要避免进入误区:插手孩子的事而不顾孩子的情 , 解决了矛盾却疏忽了过程反思和行为管教 。 当然 , 这其中最重要的 , 是要优先构建积极的亲子关系 。
信任、接纳、尊重的亲子关系是重要前提 , 管理好情绪 , 好好说话 , 是父母始终“插得上手”的法宝 。
在相伴前行的路上 , 时而搀扶、时而牵手 , 时而拥抱、时而并肩 , 父母有智慧判断时机、选择策略 , 儿女才会有弹性、有韧劲地长大 。
常听小学生的父母念叨 , 死活解决不了孩子的磨蹭 , 每天早晨为上学而鸡飞狗跳 , 父母不得已给收拾书包、穿衣服、喂饭 , 拖拽到校 。 有人建议让孩子迟到几回 , 挨几次批评就好了 , 有人建议前一晚督促孩子收拾好学习用具 , 有人建议父母别唠叨 , 试用一些行为塑造法等……以上方法都可以 , 只要把握住上面说的一些重要前提 , 改变或许就发生了 。
深度自我觉察 , 父母要理解“控制”里的“怕”
如何看待生活是可以选择的 , 如何对待孩子也是可以选择的 。
珍视孩子作为独特个体存在 , 承认他是自己生命的主人 。 以孩子为本 , 不是以孩子的本能及各种要求为本 , 而是以他的成长需求为本 。 想清楚这点 , 大体就不会纠结圈养和散养的问题了 。
“我 , 坐在斜阳浅照的石阶上 , 望着这个眼睛清亮的小孩专心地做一件事:是的 , 我愿意等上一辈子的时间 , 让他从从容容地把这个蝴蝶结扎好 , 用他五岁的手指 。 孩子 , 你慢慢来 , 慢慢来 。 ”龙应台这样写她的等与望 , 难得那份耐心 , 那是她对一个5岁孩子要探索世界的懂 。
多少父母既不权威也不放任 , 因为既不敢放手也不敢插手 。
轩轩一直是传说中的别人家孩子 , 从国内少年班到远赴异国读高中 , 都没有难倒他 。 但最近申请名校一事 , 还是让他身为公司高管的母亲焦虑得不行 。 隔着千山万水 , 字斟句酌每份资料 。 朋友不解 , 轩轩妈说:“我不是不相信孩子 , 只是很担心细节出问题 , 费了这么大劲读到今天 , 希望一举成功 。 ”
轩轩妈妈已经是朋友眼中的成功人士 , 但在她父亲心中 , 依然不够好 。 每次她回乡探亲 , 身为老师的父亲都会遗憾地念叨:“既然已经读了MBA , 为什么不去考个博士!” 父亲的态度一直让轩轩妈哭笑不得……如果孩子生活在认同中 , 他便学会喜欢自己 。 如果情况相反 , 孩子就会竭力争取别人的喜欢 , 求完美 。
接受每个人都有局限和不足 , 给成长以时间、机会和包容 。 转化心底的那个“怕” , 走出养育中的“高控制”“低回应” , 需要父母的自我觉察和心理建设 。
不怕孩子犯错 , 该犯的允许孩子犯 , 如果父母能将问题看作过客 , 自会支持孩子康复 。 教师熊培云的中学老师说:河流弯曲是为了哺育更多的生灵 。 也可看作孩子人生探索迂回曲折的意义 。
不怕自己不能教育好孩子 , 争取给孩子留下好的经验 。 即使没有系统的教育方法 , 但父母人格健全 , 有对孩子真正的爱 , 能创建彼此支持的家庭环境 , 讲求沟通、尽力提供学习资源 , 也是理想局面 。
同时 , 也不要怕把握不好分寸 , 孩子会用漫长的人生消化之前的获得或亏欠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