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商隐|行走中原丨寻找郑州夕阳楼( 三 )


为什么会有夕阳楼在荥阳的“自注”?史载 , 郑州以管城为治期间 , 竟有两次改称荥阳郡 , 一次是隋大业三年(607年) , 一次是唐天宝元年(742年) 。 或许 , 比郑州名字早了800年的荥阳称谓更具厚重感 , 唐代许多诗文大家说到郑州时 , 常以荥阳代之 , 王维当年路过郑州时就咏诗《早入荥阳界》 。 白居易回故里省亲 , 写的也是《宿荥阳》 。 这样看来 , 李商隐将夕阳楼注为荥阳 , 也是随风附雅了 。
夕阳楼应该就在今日的郑州城区内 , 它准确地理位置的发现 , 纯属偶然 。
2008年金秋 , 郑州老城城池修复工程启动 , 工人在拆除建在城墙西南城角上的一处院落后 , 一棵石榴树映入眼帘 , 它是一棵身躯硕大的百年老树 , 碗口粗的几条躯干扭着劲儿四散着擎向天空 , 形成一簇优雅的树冠 。 人们不忍伐去 , 决定移栽 。 12月9日这天 , 人们小心翼翼在石榴树的根部开挖出一个圆形的土球 , 将大部分树根完好包裹其中 , 但是 , 还是有一支粗大的根茎虬曲着深深扎向地下 , 人们不得不决定截掉 。 当镢头锛向树根的瞬间 , 只听“咣当”一声 , 震得手臂发麻 , 人们惊呼:“树根下有石头!”
拂去泥土 , 果然 , 石榴树竟然长在一块大石板上 , 这让人十分好奇 。 人们一点点清理着 , 一块刻有大字的青石石碑越发清晰了 , 是一块硕大的半截碑 , 尽管只有碑的下半部 , 但残高还有86厘米、宽57厘米、厚14厘米,碑面上 , 以双钩线刻法雕刻的“阳楼”二字 , 雄浑凸显 。 文物专家闻讯而来 , 喜出望外:“这就是一直在寻找的明代夕阳楼碑啊!”
一通碑刻的出土 , 令夕阳楼楼址一锤定音 。 它 , 就在郑州的重城之上 。
一朝面世露峥嵘
在郑州中心城区的南顺城街与城南路 , 巍然耸立着郑州老城的西城墙和南城墙 , 两墙汇合处的城墙西南角 , 形成一座高大雄伟的城台 。 尽管饱经沧桑历经风雨 , 又惨遭人们肆意拆挖 , 然而城台庞大伟岸的“骸骨”依然高昂 , 它高20米、宽40米 , 是郑州老城墙四个城角中最为崔巍雄浑者 , 即便在今天周边高楼的林立中 , 其磅礴之势依然 。 这就是李商隐诗中所说的重城 , 当年的夕阳楼 , 便坐落在这城台之上 。
顺着登城的木梯转经两个平台 , 才能登上城墙 , 再沿着城墙顶部木栈道爬上一段陡坡 , 方可抵达城台 。 登上城台 , 顿感天高地阔 。 虽然
已看不见远山大河 , 但现代高楼大厦形成的街市天际 , 展现出了另一种美丽 。 遥想当年 , 在这雄伟的城台之上 , 还巍然矗立着高高的楼阁 , 李商隐们登上重城再上楼 , 眼前展现的该是一幅怎样令人澎湃的壮丽画景啊!
历史记载 , 夕阳楼是中国古代建筑最早的楼阁之一 , 与岳阳楼、黄鹤楼、鹳雀楼、滕王阁等并为天下名楼 。 夕阳楼楼址的发现 , 引发了重建夕阳楼的声声呼吁 。
夕阳楼是郑州悠久历史的标志之一 。 夕阳楼始建于北魏 , 距今约1500年 , 其脚下的城墙更早 。 考古发现 , 郑州城墙筑于3600年前的商代 。 从那时起 , 郑州城城址不移 , 人脉不息 , 是当今世界城市群中年龄最长的城市之一 。 或许 , 重修夕阳楼 , 可以让人们更能领略郑州丰厚的历史 。
夕阳楼是郑州灿烂文化的魂魄 。 据考证 , 《诗经》160首国风咏唱中 , 郑州人的作品占了六分之一 。 49000首皇皇唐诗中 , 郑州人杜甫、白居易、刘禹锡、李商隐、李颀等人写了6000余首 , 占了八分之一 。 这是何等的辉煌!或许重修夕阳楼 , 可以让人们品味郑州人的诗意情怀 。
夕阳楼是郑州传承文明的担当 。 如其他天下名楼一样 , 夕阳楼也是屡毁屡建 。 据记载 , 滕王阁修建了29次 , 现楼为1989年在原址重建;黄鹤楼修建了30次 , 现楼为1981年在距原址1000米处重建;鹳雀楼为1997年在原址附近重建;岳阳楼最后一次重建于1867年 。 盛世修楼 , 中华文明就是在屡毁屡兴中传承并走向辉煌的 , 不修复何以来传承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