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商隐|行走中原丨寻找郑州夕阳楼( 二 )


但仍有一批仁人志士不甘沉沦 , 兢兢业业践行着济世救国的理想 。 王宪不仅政绩卓著 , 还以诗书昭世 。 王宪来到郑州时 , 这里城池破败 , 廨残桥毁 。 在查访庄村时 , 他发现此地临近黄河 , 常年水患 , 每年百姓都无力缴税 , 官吏却在紧逼 , 家破逃亡的达到千百人 。
王宪在州衙调阅案卷时看到 , 从嘉庆元年(1796年)至道光十七年(1837年) , 绅民请求减免赋税 , 呈诉长达四十余年 , 却一直无人理会 。 王宪追问小吏原因何在 , 小吏回答:豁免的费用数额较大 , 没人敢承担责任 。 王宪拍案而起 , 他说 , 黎民百姓困顿至此 , 难道我们还在斤斤计较个人得失吗?“我当任之 。 ”王宪令人查亩造册 , 结清直报户部 。 在王宪的秉直力争下 , 豁免了郑州的地丁、漕米赋税 。 而后 , 他发动沿河各村协防出力 , 勤巡严防 , 筑堤修坝 , 整治郑州河段 , 终使年年为患的河段保持三汛安澜 。
【李商隐|行走中原丨寻找郑州夕阳楼】王宪一边解决民生大事 , 一边重饬残破城郭 。 在他的治理之下 , 倾圮的东里书院重开广厦数十间 , “大庇寒士”;被大水冲毁已久的熊儿河桥得以修复;城内的名胜地侯月台面貌一新 , 夕阳楼重立城头 , 还悬挂上“夕阳楼”的大匾 。 王宪殚精竭虑 , 让破败的郑州转现生机 , 成为晚清地方吏治的一束亮光 。
道光二十年(1840年) , 王宪离任 , “百姓扶老携幼 , 攀辕号呼 , 不忍公去” , 还为他竖立一座功德碑 。 而在他的离职感言中 , 王宪道出自己的情结:“西风一笑别雄州 , 携客人来感官游 。 红籍香巾频驻马 , 黄河声里看登州 。 波连三水秋同涨 , 雨落千村愿未酬 。 记取他年鸿爪印 , 系情多在夕阳楼 。 ”王宪做了那么多事儿 , 唯独对夕阳楼重立城台一往情深 。 或许 , 修复的夕阳楼正寄托着他“天下兴亡 , 匹夫有责”的良苦用心 。
夕阳楼重新屹立在了郑州城台 。 晚清郑州诗人司星聚在《西城烟柳》一诗中写下:“偶向夕阳楼上坐 , 喜看图画听人声 。 ”
然而好景不长 , 很快 , 夕阳楼随着清王朝的倾覆而再次倒塌 。 这一次它走得彻底 , 楼没了 , 李商隐的诗碑也没了 , 只留下白云千载空悠悠的传说 。
扑朔迷离斯楼址
在或者不在 , 夕阳楼都是别样的风景 。 在 , 人们沉醉其中;不在 , 人们追寻其踪 。
从诗文和历代文献记载来看 , 夕阳楼是建在郑州的 。 然而唐代流传下来的李商隐《夕阳楼》中有一个自注云:“夕阳楼在荥阳 。 ”
又有人提出 , 唐代郑州州治在荥阳武牢 , 唐代萧澣所建的夕阳楼 , 应在荥阳武牢 。 《旧唐书·文宗纪》载:“大和七年(833年)三月 , 以给事中萧澣为郑州刺史” , 相传在此期间 , 萧澣重建夕阳楼 。 当时李商隐正在郑州 , 萧澣赏识李商隐才华 , 两人成为好友 , 常常相伴登临夕阳楼 , 不料仅仅二年 , 萧澣便被贬遂州 , 李商隐失去知己 , 又再试不第 , 愁绪苦闷之际 , 独登夕阳楼 , 唱出了那首千古绝唱 。 李商隐所咏《夕阳楼》 , 的确是在萧澣别离郑州刺史之时 。
理清郑州州治问题 , 是澄清夕阳楼建于何处的关键 。 翻阅历史可知 , 东魏时期 , 名为郑州的行政建制首现今日许昌 。 隋开皇三年(583年) , 郑州州治北迁 , 地点是荥阳武牢 。 隋开皇十六年(596年)郑州州治再迁 , 迁至管城(今郑州城区) , 改郑州为管州 。 10年后 , 管州复称郑州 , 今天的郑州城区 , 在历史上第一次被称之为郑州 。 但唐武德四年(621年)郑州州治又迁荥阳武牢 。 直到唐贞观七年(633年) , 郑州州治才重由武牢迁管城 , 郑州州治再无迁移 。 既然如此 , 唐大和七年(833年)时的郑州 , 应该是以管城为治的今日郑州 , 萧澣所做的郑州刺史 , 应当是以管城为治的郑州刺史 , 他所建的夕阳楼 , 应该在今日的郑州城区无疑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