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史学大家许倬云:今天的教育,培养不出“知识分子”( 二 )

著名史学大家许倬云:今天的教育,培养不出“知识分子”
文章图片

“伤残之人 , 不败不馁”
命运对许倬云的捶打 , 是沉痛的 。 他患有先天肌肉萎缩 , 出生时手脚都是弯的 , 手掌内屈 , 足背向地 。 8岁之前都不能走路 , 活动范围最多只能到家门口 , 不能玩耍 , 没有朋友 。 之后 , 他就坐在竹筒做的凳子上 , 手拉着竹筒跳 , 半寸半寸地跳 。 直到13岁 , 他才可以拄了棍稍微移动 。 著名史学大家许倬云:今天的教育,培养不出“知识分子”
文章图片
童年许倬云(左一)
也因此 , 小时候 , 许倬云基本没上过学 , 就在家里看父亲书房里的书 , 主要是武侠小说、以及历史、地理方面的“闲书” 。 抗战期间 , 父亲在前线工作 , 一家人经常要在前线附近躲避战乱 , 可是无论多难 , 父亲常常和他在灯下阅读 , 一起听BBC , 给他念《大公报》的社评 。 日后他回忆 , “父亲给我的这套教育和别人不太一样 , 他给我的教育就像英国式的全科教育 ,
他教我做一个懂得历史的人 , 教我战争史、地理、政治学、外交、文辞等 。 ”有段时间 , 许倬云迷上武侠小说 , 父亲劝他:“你别老看武侠小说 , 好好看看《史记》!”于是 , 一个10岁的孩子 , 从《史记》《左传》到梁启超的《饮冰室文集》 , 再到《大公报》《时与潮》这样的时事报刊 , 读得不亦乐乎 。 著名史学大家许倬云:今天的教育,培养不出“知识分子”
文章图片
尽管先天伤残 , 未能像哥哥姐姐那样入学 , 他却感恩命运的机缘 , 让自己从父亲那里得到了充足的“人生养分” 。 而母亲 , 带给自己的言传身教 , 最重要的是“诚实” , 最着意培养的是“对别人宽厚” 。 他感激母亲的坚韧 , 让他在颠沛避难的战争岁月里 , 找到了活下去的意义 。 少年时期目睹战乱 , 也让许倬云始终对时代齿轮下的个体、百姓 , 有着最深切的关怀 。 时至今天 , 耄耋之年的他 , 在节目中谈起战争裹挟下个体的惨痛命运 , 还一度哽咽落泪 。 因为对人的关怀 , 他致力于大众史学 , 不写王侯将相 , 不讲开疆辟土 , 只“为老百姓写史” 。 他的书里 , 也充满了知识分子的“忧国忧民” 。 抗战胜利后 , 15岁的许倬云就读无锡辅仁中学 。 著名史学大家许倬云:今天的教育,培养不出“知识分子”
文章图片
许倬云母校
无锡辅仁中学
他回忆 , 这所学校给了自己很好的学术氛围 。 学校规模不大 , 师生之间的关系融洽 , 老师们都是饱学之士 。 教育是启发式的 , 除了上课 , 老师经常会让学生看很多课外的东西 。
在随家人迁居台湾后 , 许倬云考取了台大外文系 , 杂读群书 , 并在台大校长傅斯年的建议下 , 走上了历史学的道路 。 因为当时台大学生少 , 名师很多 , 他有更多的机会去接触到不同的思想、不同的学派 , 选择不同的课题 。 广阔的学习背景 , 也让他日后的历史研究 , 跨了考古学、历史学、人类学等多个领域 。 许倬云回忆 , 学生时代和老师的联系相当密切 , 他不单单可以在课堂上学习 , 还可以到老师的研究室随时请教 , 甚至到老师的家里去讨论问题 。
无论是一对一的研究探讨、没有上下课的概念 , 还是先生们授课的旁征博引 , 都让他感慨万分 , “大概是现代的大学生很难碰到的吧 。 ”台大毕业后 , 经胡适推荐 , 他进入美国芝加哥攻读博士学位 。 留学期间 , 最让他受益匪浅的 , 就是要始终不忘独立思考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