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芯国际|【深度】中芯国际:华为最关键的友军( 三 )
控制权之争
2011年3月 , 浦东嘉里中心 , 时任中芯国际董事长江上舟召开了一次大规模的新闻发布会 。 他在演讲中透露了一项豪迈的计划:希望利用3年左右时间 , 赶上世界先进制造工艺水平;利用5年左右时间 , 将中芯国际年销售收入做到50亿美金 。
然而天不遂人愿 , 在为中芯国际呕心沥血、提供巨大支持的江上舟突然离世后 , 这家公司陷入利益方争夺控制权的怪圈 。
中芯的股东背景十分复杂 。 主权基金和地方政府、港台资本与欧美外资齐聚一堂 , 各方诉求不一 , 分歧不断 。 要保证公司的正常运转 , 必须有一个人奔走在各方维持利益平衡 。 自张汝京离开后 , 担任此角色的一直是江上舟 。
主心骨去世后 , 中芯陷入内斗泥潭之中 。 客户对其信任大减 , 部分国际大客户甚至直接撤单 。 而在先进工艺制程上 , 原本制定的赶超计划被打断 , 也妨碍了公司在技术领域的发展和突破 。
最终 , 新任董事长张文义力荐中芯前“元老”邱慈云出任中芯CEO 。 邱曾是张汝京的第一副手 , 担过任中芯国际营运高级副总裁 , 对公司了解颇深 。 此次回归救火 , 被张文义形容为“带领公司走向光明未来的最佳人选” 。
面对着中芯国际的窘迫境地 , 邱慈云需要尽快将公司重新带向正确的路线 。
邱慈云意识到 , 无论在销售额 , 还是投入支出上 , 中芯都远不及台积电 , 因此必须承认中芯的弱势 。 在他看来 , 作为一个代工企业 , 处于一个正确的市场位置很重要 。 一方面需要认识到自身在信息工业的基础性地位 。 另一方面 , 也要在正确的产业链内 , 谋求持续的发展 。
因此 , 他提出的策略是 , 与国际巨头寻求定位差异化和业务多样化 , 不直接和竞争对手对抗 。
原因有二 , 一是随着工艺的不断发展 , 制程越来越接近半导体物理极限 , 再加上资本投入和研发成本耗资巨大 。 一个数据是 , 当时中芯投入35亿 , 能够实现10亿美金增长 , 但是另一家巨头实现20亿的增长 , 投入却高达200亿 , 这意味着摩尔定律可能也会面临“天花板”;二是 , 蓬勃兴起的物联网市场 , 对于先进工艺的需求并不是那么高 , 这是中芯国际的生存空间 。
寻求差异化的同时 , 中芯也没落下更精工艺的研发 。 在邱慈云的带领下 , 中芯在2014年成功实现28纳米量产 。 虽然与业内尖端水平仍有两代技术差距 , 但这一突破也帮助中芯拿到第一笔手机芯片订单——来自高通的骁龙410 。
技术大神到来
2017年5月10日 , 邱慈云因个人原因请辞 , 淡出中芯国际核心管理层 。
邱慈云离任后 , 中芯国际宣布一条重磅消息:前台积电技术大将、三星晶圆代工研发主管梁孟松将入职中芯 , 担任联合CEO与执行董事 。
梁孟松经历颇为传奇 , 他毕业后曾在美国处理器大厂AMD工作过 , 于40岁那年(1992年)加入台积电 。 真正让他一战成名的是2003年台积电与IBM在130纳米的“铜制程”一战 。 2003年 , 台积电以自主技术击败IBM , 以130纳米“铜工艺”举扬名全球 。
在台积电的档案中 , 也清楚载明梁孟松的重要性 , 称他“负责或参与台积电每一世代工艺的最先进技术 。 ”梁孟松还是台积电近五百个专利的发明人 , 远多于其他主管 , 也是“新工艺设备遴选委员会”成员 。
可见 , 梁孟松对于台积电先进工艺掌握的广度与深度 , 以及从研发到制造整合的熟悉度 , 在公司少人能及 。
2017年 , 中芯国际向这位顶尖人才抛出了橄榄枝 , 而他的到来也被媒体称为“中国半导体产业进入梁孟松时代” 。
顶尖半导体人才的加盟对中芯的技术支撑可谓飞跃性 , 一年半的时间里 , 梁孟松将中芯国际从28纳米时代 , 进入14纳米时代 。 更可贵的是 , 在300天不到的时间 , 中芯国际就把14纳米制程芯片良率从3%提高到95% 。
2019年初 , 中芯国际传出14nm捷报后不久 , 华为就陷入一场危难 。
5月 , 美国将华为加入“实体清单” , 限制美国企业向华为供应关键元器件 。 海思迎来最艰难时刻 , 所有备胎都在一夜之间宣布转正 。
飓风正在袭来 。 这时的华为意识到 , 如果美国持续打压 , 芯片代工这条路迟早也会被切断 。
这时 , 刚刚突破14纳米工艺的中芯 , 再次走入华为的视线 。 虽然目前仍不能满足华为高端手机芯片7纳米制程要求 , 但国产芯片代工技术突破对华为来说无疑是好消息 。
华为手机芯片订单渐渐开始向中芯国际倾斜 。 今年年初 , 原本在台积电手中的14纳米麒麟710A订单也转至中芯 。
据外媒报道 , 2019年底 , 海思就开始指示部分工程师为中芯国际设计芯片 , 并逐步将芯片的生产工作从台积电转移到中芯 , 研发资源也开始向中芯倾斜 。
这对华为来说是最理想的过冬方案 , 而中芯国际也借此获得了更先进的技术和更稳定的订单来源 。 市场调研机构Bernstein Research数据显示 , 中芯多达20%的营收来自海思半导体 。
两家公司的命运 , 就此紧紧捆绑在一起 。
没有退路
时至今日 , 最坏的情况已经发生 。
美国一声令下 , 猛地切断华为与台积电的芯片代工合作 , 华为陷入了一场无限期的缺粮危机 。 目前能听到最坏的传言是 , 华为部分芯片库存只能维持到明年年初 。
推荐阅读
- 本质|黄多多获国际大奖,看了黄磊的教育,才知道教育的本质是什么
- 国际时评 | 中国“双桨齐动” 经济破浪前行
- 美国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高级研究员:中国经济回暖将对全球经济复苏发挥积极作用
- 希望号|阿联酋火星探测器率先升空 拉开2020年国际火星探测序幕
- 广外今年招生5100名,新增汉语国际教育专业
- 第23届上海国际电影节发布金爵奖官方入选影片名单
- 国际乒联:暂停8月所有赛事活动,中国香港公开赛今年内无法重新安排
- 留学|莎顿国际学院解读:新加坡艺术留学,中国留学生能否适应当地生活习惯?
- 电影节|上海国际电影节:10分钟售票逾10万张
- 古美|国际观察:恢复邦交5周年 古美关系重回谷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