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的日常焦虑,有一半来自房产中介( 二 )


安居才能乐业 。 / 电影《疯狂的石头》对中介行业的好感去哪了?有网友在评论区忿忿地留言:“凭什么我租一套房子 , 还要出那么多中介费?”说白了 , 就是大多数人花过钱 , 却并没有感知到中介声明中所谓的“专业化、多样化、后续化服务” 。去年年底 , 住建部整治住房租赁中介机构乱象 , 《人民日报》在一篇报道中如此描述:中介机构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 , 也暴露了不少问题 。 发布虚假房源信息、隐瞒住房出租重要信息、捏造散布涨租信息、恶意克扣押金租金、出租有严重甲醛污染的住房……住房租赁行业的乱象扰乱市场秩序 , 严重侵害群众利益 。在著名社会民生电视栏目《1818还黄金眼》的微博中搜索“中介”关键词 , 能找到许多令人愤慨的案例 。中国人的日常焦虑,有一半来自房产中介
类似的吐槽多不胜数 。 / 微博@1818黄金眼有房子成功转租后 , 剩余租金不退还并辱骂房客的 , 有中介改换门庭 , 租客押金无人退的 , 还有推销不成 , 用六十七条验证码骚扰客户的 。 看完这些 , 只觉得电视剧《 安居》中其乐融融的画面 , 更像是一个美好的都市童话 。房屋中介诞生之初 , 最大的资本就是房东和租客、购房者之间巨大的信息差:前者不知道谁需要房子 , 后者不知道哪里有合适的房子 , 中介的生意就是架在二者中间的一座信息桥梁 。中原地产创始人施永青四十多年前在香港创业时 , 还没有专职的房产经纪职业 。 拥有最多房屋信息的 , 就是以炒房为生的投资客 , 以及楼下的保安、街边的店主 。 而中介的工作 , 就是将这些信息汇总起来 , 最终转化成商业优势变现 。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 , 内地的商品房概念从无到有 , 相关交易逐渐频繁 , 最早的房屋中介也应运而生 。 这群人掌握一批房源 , 在城市的角落里流动交易 , 消费者不信任他们 , 却又不得不求助于他们 , 这批“中介”由此得到了“房虫子”的称呼 。中国人的日常焦虑,有一半来自房产中介
被房子拉开的距离 。 / 图虫创意面对房屋中介 , 这种又爱又恨的消费情绪一直延续下来 , 在互联网大潮滚滚而来的当下 , 信息壁垒出现裂隙 , 消费者随时准备与开发商或者房东合谋 , 绕过房产中介这支“正规军” , 悄无声息地完成交易 。今年四月初 , 直播卖衣服、卖化妆品甚至卖火箭的网红主播薇娅 , 在自己的直播间跨界卖房 , 引来广泛讨论:通过直播渠道买房子 , 到底靠不靠谱?对于这种新形式 , 大多数网友都持赞成态度:“比起中介 , 身边熟人更知根知底 , 熟悉的主播也更让人放心 。 ”中国人的日常焦虑,有一半来自房产中介
房子锚定了中国人的大部分资产 , 终其一生不和房子打交道 , 不大现实 。 / 《2019年中国城镇居民家庭资产负债情况调查》中介行业从业者固然可以指责这是一种商业模式上的倒退 , 是从完善的中介行业退回到口耳相传的熟人买房模式 , 但他们却无论如何都无法回避一点:做了这么多年信息生意的中介 , 始终没有换来消费者的信任 。买方觉得中介在让自己多出钱 , 卖方觉得中介使自己割肉吃亏 , “他可能会忽悠我” , 是相当一部分消费者面对中介时先打下的心理预防针 。中国人已经够焦虑了中介别再添堵知乎上曾有一个讨论:能不能不靠中介租房买房?大部分答案是悲观的 , 除了鹤岗一类小城 , 在一二线大城市 , 熟人网络很难覆盖庞大的市区 。 大部分房源都掌握在中介手里 , 普通人又有多少一个个小区打听过去的耐心和精力呢?从这个角度来看 , 中介行业抵制“全民经纪人”的理由 , 并非全无道理:一旦超越熟人圈 , 房产信息就变得格外可疑 , 和开高价的中介比起来 , 来路不明的个体中介显然更可怕 。中国人的日常焦虑,有一半来自房产中介
来自当年的争论 。 / 腾讯大渝网十多年前 , 在电视荧屏上成名的学术明星易中天 , 陷入一场与中介的纠纷 。 后者指责易中天通过中介联系上房主后 , 私下达成交易 , 逃避中介费 , 也就是所谓的“跑单” 。你看 , 不光消费者不信任中介 , 有时候中介也不那么信任消费者 , 这门关乎信息的生意 , 从来就没有搭建起百分之百的真诚 。归根结底 , “全民经纪人”只是给普通购房者增加了一种选择 , 还远远不能彻底替代中介 。 无论我们愿意与否 , 一切与房子有关的交易想要彻底避开中介 , 几乎没有可能性 。中国人的日常焦虑,有一半来自房产中介
灯火璀璨的深圳 。 /图虫创意有人说 , 聒噪房产中介是中国人焦虑的一大源头 。在互联网企业发明“私域流量”之前 , 各路房产中介“xx地产小x”就已经把朋友圈占得满满当当 。 用不着费心思看新闻 , 只要加两个中介好友 , 相关政策、开盘信息、最新房价、学区范围就能了解的一清二楚 。即便不上网 , 他们也能在地铁站公交站拦住你 , 以极快的语速在短时间内将大量房产信息和盘托出 。但话说回来 , 中介也只是焦虑的搬运工 , 是房地产行业的一部分 , 无论你看与不看 , 无论他们说与不说 , 房子这块心病就在那里 , 不增不减 。根据《证券时报》统计 , 上半年全国二手房价上涨中位数2.2%左右 , 其中深圳房价一路狂飙 , 半年涨了近15% , 把北上广甩在身后 。 六月份 , 深圳二手房均价比北京贵20% , 比上海贵36% , 是广州的两倍还多 。在一篇题为《深圳楼市火热:中介全员出动带客 看房需提前一天预约》的报道里 , 一名深圳房产中介表示:“年初我们中介都觉得房价要降 , 最好的结果是持平 。 结果今年比去年增长的速度还要快 。 ”这种判断失误过去也屡屡发生 , 2008年金融危机前后 , 施永青觉得房地产繁荣不再 , 可救市计划让2008年后的中国房子一波飞涨 , 2013年 , 房地产市场乏力 , 可一轮棚改又把“拆迁户”三个字深深印在中国人心里 。连天天与房子打交道的中介都对房价始料未及 , 又何况茫然四顾的消费者呢?于是乎 , 最近两个月 , 北京出现“日光盘”(指一天内卖光)、深圳售楼处出现百万“茶水费”、杭州楼盘出现“万人摇”(指上万人参与购房摇号)等新闻接踵而来 , 不足为怪 。你终其一生都买不起的东西 , 有人抢着买 , 还有比这更让人绝望的事吗?/ 中新经纬“肯定是想在北京买房 , 有时候看着这些房子 , 也会想 , 有一套是自己的多好 。 ”纪录片《人生第一次》里 , 来自外地的房产中介小黄 , 冲着镜头说出自己的愿望 。抛开道德批判 , 忙忙碌碌的中介更多时候也是一个个仰望房价的普通人 , 也是渴望拥有一套房产的消费者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