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小民|贱卖了国内的房我在温哥华养了俩吞钱楼( 二 )

大国小民|贱卖了国内的房我在温哥华养了俩吞钱楼
我和老婆不敢完全相信传言 , 一直在加拿大的媒体上找信息核实 , 从Vancouver Sun看到CBC News , 从1130 News查证到Global News , 当年考雅思都没有这么认真——我们看到大桥35亿加元造价的预算案过了 , 看到政府拨款6千万加元(折合3.5亿人民币)的勘探开始了 , 翻报纸的时候 , 我们心情激动得就像在数钱 。大国小民|贱卖了国内的房我在温哥华养了俩吞钱楼
2014年底的一天 , Tomas给我打电话:“快点来看 , 再不下手就晚了 , 市政府把广告牌都竖起来了!”我们从隧道这头开车去了隧道的另一头 , 两边的城市真的都竖起了黄色的巨大广告牌:“2018年动工 , 2022年完工 , 十车道大桥 。 ”要想富 , 先修路 , 原来加拿大老外也懂的!铁板钉钉了 , 我们眺望海那头被隧道限制住的小镇 , 感觉自己在见证历史:它的房价就要像当年北京的五道口 , 坐在风口上飞上天——之前谁知道不是东城区也不是西城区 , 而是五环旁边的这个地方涨得最凶?“关键看题材!”我开车 , Tomas拍照 , 照片被他用微信刷刷地发给几个意向客户 。 一会儿 , 他的手机就开始响个不停 , 听着他和客户说话 , 我也下了决心:北京的房子 , 卖!逃顶!——当时我在北京中海某园的房子 , 挂的价格是650万人民币 , 中介正带人去看 。就在和国内买家、中介在微信上砍价来回这一两个月 , Tomas说他已经接到七八个华人顾客的委托:“给我看大地 , 旧房 , 就在T区买 , 要赶快 。 ”22015年6月 , 我回北京卖房 , 最后出手的价格是630万人民币 , 算是本小区售价最便宜的一套 。 买家贷款耽误了时间 。 等收到钱再汇到我加拿大户头上 , 已经是8月 。在北京时找大学同学们喝酒 , 落差油然而生:我们都是某航毕业的 , 一比工资 , 差不多;但一比手下管多少人、一比期权 , 他们秒杀在北美的我 。“你们老板怎么这么抠门呢?就不配个股?”“你还在‘java(编程)’呀 , 我现在只负责找bug(错误)了 。 ”“第二轮融资愁得很 , 还是当年打工好 , 简单 , 不操心 。 ”我不想和他们讨论“今年你存了多少钱”这个话题——在北美能够存啥钱?工资打到账上 , 各种分期付款就划走了一大半 。 到了第二年报税的时候 , 手头散漫的人甚至要借一两万块钱去交税 。而这些在北京的哥们呢 , 开口就是:“今年也没存到啥钱 , 老婆说就换个特斯拉得了 。 ”“我老婆说领了年终奖把二房好好装修一下 , 租金太低了 , 不装修不好意思涨 。 ”既然事业上毫无可比性 , 大家只能谈房子了 。 一个哥们认真听我说了加拿大的房价之后 , 坚定表示要来找我 , 说准备给未来留学的女儿在温哥华买房 。 其他的兄弟们也异口同声:“既然北美房子这么便宜 , 你就该囤地、囤房 , 债务才是最好的资产 , 我们当年就是没有撒开膀子贷款!”回到加拿大 , T区的房价已经应声而动 , 之前60万加元随便买 , 80万可以买准豪宅 , 而现在大家抢着给加价的offer , 都是5万、10万地往上加 。 Tomas近水楼台先得月 , 一个卖家叫价89万的大house , 他用95万自己先拿了——反正要涨 , 就不计较这点小钱了 。老婆抱怨我说 , 该多让一点钱把北京房子早点卖掉 , 看上去我熬了俩月没有跌价卖 , 但是温哥华这边的房价涨幅早就把北京那边熬来的钱吃掉了 。2015年12月 , 我花110万买下了在T区的第一个house , “万尺大地” , 很新很漂亮 。 这房子条件严苛:open house(开放参观日) , 一个西人房产经纪对一群华人顾客表示:“这个房主卖了房子后要到温哥华岛上去养老 , 但是他那边还需要一年才能交房 , 所以房款在completion date(交割日)要全部给完 , 但是possession date(交房日)得要一年以后 。 ”先交钱后入住 , 这样的苛刻条件放在平时肯定没人同意 , 但我们是要囤地不是要住房 , 所以只加了5万 , 就拿下了房子 。我卖房的钱和老婆的联名账户都在C银行 , 这个house我付了将近40万加元的首付 , 其余向C行申请贷款 。 银行的客户经理办贷款熟练得像个麦当劳的点餐员 , 看到我俩的收入 , 她笑容满面地把我们的资料输入电脑 , 就告诉我“贷款批了” , 基准利息不到2%——我们选的这种3年固定利息的是月供3200加元 , 和中国房贷利息比起来简直是在捡钱 。我和老婆接下来的周末都花在参观T区的open house上——不能指望Tomas , 他帮一大堆人看房忙得飞起 , 我们要囤第二套房 , 看好了再通知他 。看房时 , 来来去去遇到的都是华人 , 房产经纪差不多都是西人——因为T区那些西人老头老太太们要卖掉房子住公寓 , 不可能找个沟通困难的华人经纪来挂牌 。 这些西人经纪们可能掀起了学中文的热潮 , 有几次见到我们进门 , 就生硬的汉语来了句:“你豪!(你好)” 。 甚至有西人经纪问我:“为什么最近这么多中国顾客来看房?是有啥特殊的事情要发生吗?你可以帮我介绍一个中国的助理吗?我实在是很想和他们沟通 , 但是我中文不行啊!”我心里偷笑:你们真是迟钝 , 政府要修桥 , 房价要上涨 , 这么大的事 , 难道都反应不过来吗?2014年80万加元可以在T区买“大地好房” , 2015年80万只能买“大地旧房” , 到了2016年 , T区已经基本没有100万以下的房子了 。这一年 , 温哥华的中文报纸三天两头写“T区房价暗潮涌动”——其实早就不是什么“暗涌” , 房价已经疯到把BC Assessment(卑诗省政府的房价评估报告 , 每年评估一次 , 以此为依据收取地税)扔进了废纸篓:2015年我们看房的时候 , 通常卖家的标价还是政府评估价 , 往上加五万八万就可以拿下;到了2016年 , 政府评估110万的房子 , 卖家就挂到了130万 , 评估130万的房子 , 敢挂180万 。 随便一套房子 , 都是十几个华人在看 , 争着抢着把价格抬起来 。T区的西人老人们通常打理不动花园了 , 就会卖掉独立屋去住公寓 , 所以放盘量不小 。 但后来从太平洋对面飞到这里、持旅游签证的看房的中国人更多 , 通常有华人房产经纪带着他们 , 先到广告牌转一转 , 拍照留念 , 然后就像中国国内北海的参观团那样 , 一口气看上四五栋房子——虽然T区的房价在温哥华本地华人看来已是疯了 , 但是在中国人看来 , 比起北京上海的房价 , “那就是渣渣” 。在北京和我喝酒的哥们也飞过来住在我家 , 让我介绍了个经纪 , 加入买买买的行列——他闺女要读UBC 。 那时我们两个特别有“共识”:“要有历史眼光 , 不要看现在买成多少钱 , 关键是它以后要卖多少钱 , 把杠杆放大——现金捏到手上就贬值一条路 , 只有买成房子 , 才能享受城市的增值 。 过去在北京我们埋头打工 , 连世纪城开盘都不敢去看 , 结果赚的工资不到房价涨幅一个零头 , 这就是教训啊!”这个哥们在UBC看了3次房 , 就下offer买了个公寓 。 他遗憾地说:“可惜我不是这儿的人 , 没时间买个house来翻造 。 你要把你的地利用好 , 到时候翻造缺钱 , 我们北京的哥几个都可以来入个股 。 ”3有了哥们“都来入个股”的精神支持 , 我觉得第二栋房应该买更大的“地” 。我账上还有60万加元卖房的钱 。 但是T区的房实在抢手 , 我敢加10万 , 人家就有加得更高的 , 卖家和经纪开始还打个电话过来说一声sorry , 问问是否再加价 , 后来干脆一声不吭 , 直接卖了作数 。Tomas 2016上半年在T区成交了将近20套房子 , 后来干脆搬到T区来住 , 这样带客户看房更方便 。 有一天他告诉我:“来看这个‘大地豪宅’ , 才150万 。 ”这是套评估价140万的房子 , 房主是一对西人夫妇 , 不知什么原因急卖 , 只加价10万 , 算是很心平了 。 我和老婆下班之后赶过去看房 , 老旧的隧道堵得一塌糊涂 , 5点钟下班 , 7点钟我们才赶到T区 。看房的时候 , 我和老婆满眼都是小星星:这房子前院大 , 后院也大 , 足足15000尺 。 房主两口子可能是完美主义者 , 全屋闪亮如新 , 用具异常高级 , 炉具、冰箱、嵌入式壁炉加起来恐怕都价值10万加元 , 装修豪华程度甩了我的第一栋房子几十条街 。 怕它周末open house就被卖掉 , 我和老婆赶紧商量:一次到位 , 加20万 , 赶紧拿下 。我让Tomas帮我提offer , 没想到Tomas告诉我:不用加到这么高 , 卑诗省政府为了抑制外国投资者在本地的房产投资 , 8月刚出台了个政策 , 凡是没有加拿大身份的在本省买房 , 一律多给15%“外国买家税” , 不能贷款——听说一个中国留学生姑娘 , 千挑万选买了个50万的联排(别墅) , 交割日就在政策生效的第二天 , 生生多掏了8万加元 , 好不郁闷 。Tomas说 , 如果一个游客要和你抢这套房子 , 150万的房子首付是60万 , 加上外国买家税 , 他得首付90万 , 而且首付还不能贷款平摊到每月 , 得一次性从包包里拿出来 , 拿不出来 , 那就别想和本地人抢offer了 。大概是外国买家税起了作用 , 2016年秋天 , T区热得冒烟的房价终于降温了 , 看房人中不再有明显像游客的人了 。 在UBC买房的那个哥们听说了这个政策十分高兴 , 同时又后悔当时只买了一套 。 我也心中暗爽:“看吧 , 加拿大是我们的!”我一边谈着offer一边继续看房 , 几轮往返之后那套豪宅基本谈妥 , 160万拿下 , 比我预想的低了整整10万——谁说房价是压不下来的?全看政府是不是够手黑 。我又去申请贷款 , 没想到第二栋房子的贷款开始闹起了幺蛾子 。 C行的客户经理妹妹翻来覆去地算了半天 , 面有难色 , 先让我提供了一堆材料 。 几天后 , 她告诉我:“政府现在有个压力测试 , 对不起啊 , 总行驳回 , 我们行不能贷给你 。 ”我说我账上的钱 , 付首付是宽裕的 , 我和老婆的工资也够高 , 为啥区区90万的贷款就是申请不下来呢?经理妹妹说:“因为你们这是第三栋房子 , 你们夫妻名下有两个贷款 , 已经把你们凭工资可以用的贷款额度用得只剩30万了 , 根据我们的贷款政策 , 你们是不能把两个人总收入的1/5用来还贷的——房子会涨 , 也会跌 , 贷款只能按照贷款人的还款能力来 。 ”我心里暗骂:X , 只把1/5的工资拿来还贷 , 那北京的房子都没人能买了!怪不得你们西人没有像我北京的哥们一样 , 动不动几套房 , 投资策略都太保守了 。 一半的工资还贷又有什么问题?我和老婆早就做好了打算:节衣缩食供房到2022年 , 等桥修好了路通了 , 房价暴涨 , 再卖房子 , 准备退休 。经理妹妹见我不甘心 , 建议我去找mortgage broker , 就是活跃于各个银行之间的贷款经纪 。 他们能够比较各行的政策 , C行不给我贷款 , 总有别的银行会接单 。我和老婆找了四五个broker , 他们思路灵活开阔 , 给我们出了大同小异的主意:之前在T区买的第一栋房 , 虽然还没有交房 , 但是可以让房主承认给了我们租金——一个月3500加元就可以了 , 不用老头真给 , 看上去能“增高”我们的收入即可;然后 , 再把现在要买的豪宅 , 预估个4000元/月的房租收入 。 这样 , 我们的收入就陡然增高了将近10万加元 , 贷款获批的希望就大了 。另外 , 找父母朋友借钱 , 让他们打到我账上四五十万 , 再签个“赠款”的证明协议 , 让钱在我们账上放2个月 , 这样银行也会看到我们“资本雄厚” 。这些事我都照做了 , 但几个broker依旧没有什么消息 。 卖家的经纪天天催我定completion date(交易日) , 说否则没收定金 。 Tomas天天催我抓紧落实贷款 。终于 , 一个broker通知我说 , 有个我在加拿大从来没有听说过的小银行同意贷款给我 , 但利息要8% , 每月本金利息一起还6800块 。 另一个贷款broker直接通知我老婆 , 一个私人贷款公司可以给我们贷款 , 12%的利息 。我在加拿大还从来没有听说过这么高的利息——银行存款利息2.5% , 都敢宣传是“高息存款” , 而我们T区第一栋房子的贷款利息 , 也才2% 。时间紧迫 , 为了不让卖家没收我们10万块的定金 , 我和老婆忍痛接受了小银行的贷款 。 我俩深夜不睡 , 仔细算账:账上留着20万 , 应付2022年之前的开支应该够了 , 就算政府施工再啰嗦 , 2022年大桥不能完工 , 那我们支撑到2025年也绝无问题 。那一刻 , 我无比感谢我和老婆的工作 , 做“码农”虽然不富 , 每个月总归是按时开薪 , 不穷的 。4到了2016年底 , 两栋房子终于交割完毕 。 北京的房子变成的首付 , 让我和老婆在T区坐拥两个房子 , 2.5万尺的“大地(相当于4亩地)” 。 除了我们现在住着的“小排屋”的贷款 , 又新背上了150万贷款 。但是我和老婆都觉得轻松 , 像完成了一桩大事——在北京的房产增值中 , 捏着钞票的人都哭了 , 只有捏着房产证的人才笑得出来 。 那套房子我们1999年买的时候才6千人民币一平 , 卖成5万一平 , 收益早就盖过我们这些年的工资 。2017年对我们来说 , 是艰苦的一年 。 光是两套投资房 , 每月就要还8400加元的贷款 , 但这远远不是全部:上半年春天 , 各种费用如雪片一样飞来——市政费 , 每套房子快2000块;地税 , 小房子5000块 , 大房子8000块;房屋保险 , 一套3000块 , 一套4000块——平摊下来 , 为了这两个投资屋 , 我们每月要多支出小1万 。我和老婆的收入看上去还不错 , 但是那是税前工资 , 领到账户上 , 年薪10万也不过是每月6500块 , 根本不够“填坑” 。不行 , 房子 , 必须要出租 。一直听说加拿大租房水深 , 我找了个华人租房中介 , 将T区的两套投资房挂牌出租 。租房中介先给我说了一通困难:“这里到市区交通不便 , 所以上班族是不会来租的 。 只有我们有资源有渠道 , 才能找到租客 。 ”困难如此之大 , 所以租房中介得先收半个月房租当“签约费” , 每月帮我收租时 , 还要收5%的租金当“服务费” 。但好像也没有他说的那么困难——不到一个月 , 两套房子就都顺利出租了 , 一套找到了西人租客 , 一套租给了中国陪读妈妈 , 只是租金和当初给银行画的“抵按揭”的大饼相去甚远:两栋房子加起来房租只能收到6000块 , 直接扣除中介费 , 一年也就是5万 , 不够我们要支付的费用的一半 。房客住进去 , 所有的维修费用是房东出的 , 翻翻2017年中介给我们的账单:3月 , 厨房的水管漏了 , 中介让工人去看一眼 , 90块 , 再来修一次 , 180块;半年后又漏了 , 工人紧急出动 , “加急费”700刀;割草的 , 80块一次 , 一个月至少两次——后来 , 我和老婆常常周末自己去割草 。不过 , 2017年房子涨幅真叫人激动 。 工作郁闷的时候 , 我和老婆两个就查BC assessment , 越看越开心:两套房子已经涨了40万——靠打工 , 要猴年马月才能存下来这些钱来?现在就是这两套房子在吭哧吭哧地给我们打工啊 。Tomas也很开心 , 没事儿就查assessment给每个客户们报喜 。 他自己在这一轮也买了两栋房子 , 据说他手上的客户 , 买三套的有 , 买四套的有 , 亲戚之间凑钱买一套“超大”的也有 。看来 , 像我们这样只买两栋房子的 , 已经是保守又保守的了 。5政府换届 , 我根本没有注意 , 平时“码农”们忙得连去投票都没有时间 , 也搞不清楚什么是新民主党、自由党 , 换谁上去都无所谓 。但坏消息来了 , 这次上台的是个“穷人政府” , 温哥华本地西人同事聊天说 , 新政府班子专门劫富济贫 , 承诺是要平抑制房价 , 把温哥华的房价打下来 。政府很快给了我们颜色看看 , 2017年底 , 官方宣布:隧道变大桥的方案不成熟 , 不修了 , 要重新勘察 。看到这个消息我以为是在做梦 , 开车约上Tomas赶紧去再看隧道两边——广告牌还好好的立在那儿呀 , 没有撤 。 再说 , 这隧道如此老旧 , 勘察也做好了 , 承包商也找了 , 将近1个亿加元已经扔到海里去了 , 说不修就不修了吗?可加拿大政府就是如此儿戏 , 前任政府的决定 , 说推翻就推翻 , 看媒体的报道 , 推翻得还文绉绉的 , 借力打力:《环保组织认为 , 修大桥会占用农田》《素里和兰里城市长反对修桥》《新政府提出16种可能性 , 需重新论证》我心里暗骂:难道他们现在才发现占用农田吗?老政府宣布要修桥的时候这些环保组织、这些市长都死掉了?再多的可能性 , 无非就是修桥、修隧道选一个 , 隧道已经老到快塌了 , 难道上一任政府的论证就不能用?西人媒体一片骂声 , 中文媒体也一片骂声 , 可无冕之王再有言论自由也骂不倒政府 。 人家依法行政 , 依法否决了过去的议案 , 依法把过去的承包商都开掉 , 宁可赔违约金 , 也要慢条斯理地论证完毕才做 。我和老婆的发财梦差不多破灭了一大半 , 唯一的希望是这个已经老掉牙的隧道即将达到使用寿命——新政府不管怎么论证 , 总得修吧?否则隧道塌掉了 , 难道让十几万住在T区的人从海上飞过去?我和老婆常去Tomas家参加聚会 , 聚会的主题就是痛骂新政府 。 根据我们阴谋论的思维 , 这就是资产阶级政府搞腐败——新政府看这35亿加元的大饼都被老政府找来的承包商分完了 , 那怎么可以?必须要推翻原来的方案 , 从勘探到规划 , 到修建全部由“自己人”来干一遍——至于承诺的2017年底动工 , 那是上一任政府承诺的 , 跟我们无关 。Tomas和我仰天长叹:还是中国好啊 , 中国政府说修路就修路 , 说修桥就修桥 , 只要列入了计划 , 总归是要修的 。 谁知道加拿大搞民主是这样的?只要换人 , 政府说过的话 , 立过的牌坊就都不算了 。在被各种媒体及变成在野党的老执政党暴骂了一番后 , 新政府不紧不慢地表示:我们是很关心民生 , 我们愿意先花4000万来对老隧道进行修缮 , 一边修补一边等着更好的方案 。于是修桥这事 , 在2018年就凉了 , 那些要下水的钢管子 , 就在宣布2022年桥建成的广告牌下面堆着 , 堆起了铁锈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