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后|15岁辍学、8年厂妹,如今身家660亿:光鲜背后,谁不是咽下无数泪( 二 )


不满20岁的周群飞自己筹备了新部门——丝网印刷部 。
没有人教她怎么做 , 仅有从同事手里拿来的一本《丝网印刷》 。 几十年后的今天 , 这本书仍是蓝思科技(她后来缔造的企业)的“传家宝” 。
正在周群飞干劲十足的时候 , 原厂长离职了 。

周群飞主动找到老板说:“公司的手艺我都懂了 , 我现在也很年轻 , 我很需要一个给我发挥的机会 , 如果我亏了你的钱 , 我就一辈子给你打工 , 如果我赚了 , 工资随便你给 。 ”
于是周群飞成为了新的厂长 。
在建厂和管理的过程中 , 周群飞亲自处理每一个细节 , 包括建厂、布线、报关和备案等 。
三年之后 , 工厂逐渐做出了规模 。
这时 , 周群飞跟老板的经营理念出现了分歧 , 老板安于现状 , 愿意花光利润 , 而周群飞觉得公司应该投资扩大规模 , 得到更多的经济效益 。 加之工厂里来了很多老板的亲戚 , 增加了管理难度……
这种情况下 , 周群飞选择离职 , 准备自己去创业 。
正所谓野心才是真正的无价之宝 。
每个人的人生都像一个金字塔 , 只有不停地向上攀爬 , 才可能享受最大的自由和空间 。 一部分人平庸一生都在原地踏步 , 另一部分人辛辛苦苦地能爬到一半 。 只有小部分人 , 能迅速地爬到顶端 , 跻身成功之位 , 享受顶层的风光 。
想要爬上塔尖 , 周群飞靠的是技术和耐心 。
1993年 , 不满23周岁的周群飞自己做了老板 , 她拽来了家里的几个年轻亲戚 , 开启了创业之路 。

两万多港元 , 一间三室一厅的“农民房” , 家庭作坊就这么成立了 。 主要业务就是周群飞掌握的核心技能:丝网印刷 。
一开始 , 他们自己拉订单 , 自己做生产 , 每个人分工明确 , 一大家人每天忙到凌晨两三点 。
慢慢地 , 小作坊有了名气 。 1997年的金融风暴来临时 , 小作坊的处境变得艰难 , 周群飞发现本来就回收艰难的贷款更加难收回了 。
很多人付不起加工费 , 就把一些旧设备折价给她 , 为了维持小作坊的生存 , 周群飞被迫接受这样的条件 。 只能把旧设备拉回来 , 整修翻新 。 去香港的旺角去买轴承、波条 , 再用双肩包背回来 。
周群飞回忆 , 有一次女儿陪她去买零件 , 在旺角车站的红绿灯前 , 重重的背包压得人喘不过气来 , 再加上那时的她瘦 , 觉得自己很难再支撑住了 。
不一会儿她觉得背包变轻了 , 她第一反应是:背包坏了 , 东西掉出来了 , 一回头发现 , 是女儿在用手托背包 。
“我一定要改变现状 , 要让家人过上更好的生活!”那一刻的周群飞把这个想法深深印在脑子里 。
正所谓 , 精诚所至 , 金石为开 。
父亲教导她的生存逻辑发挥了作用:在生存的苦难中 , 要学会咀嚼苦难 , 再把它转化为旺盛生命力的养料 。

那一年她化危机为生机 , 用买来的新零件将这些旧设备逐渐组建成了一条玻璃加工的完整生产线 , 切入玻璃加工的全链条 。
她拿到了第一笔手机盖板加工的订单 。
背后|15岁辍学、8年厂妹,如今身家660亿:光鲜背后,谁不是咽下无数泪
本文插图
为了还债:

卖掉房子 , 甚至想跳轨
从一个小作坊做起 , 在一个细分领域里深耕 , 周群飞坚持了十年之久 ,
周群飞的韧劲从来没有一丝松懈过 , 即便是在波谲云诡的商海 。
起初在互联网不普及的情况下 , 除了翻黄页寻找客户之外 , 只能用最土的办法为自己招揽客户:找那些表壳厂、手表厂 , 一家一家去拜访 。
跟以前推销保险的方式有点类似 , 走进每一幢工业大厦去敲门 。 被拒绝是家常便饭 。
有时候可能会有一条狗在你面前对着你吠 , 有可能是遇到保安 , 大声地对着周群飞吼 , 叫她离开 。
因为被拒绝太多次 , 周群飞十分痛苦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