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速写】读唐玄宗诗《送日本使》有感
【速写】读唐玄宗诗《送日本使》有感
唐明皇即李隆基 。 其公元712年即位 , 是谓玄宗 。此诗见于《全唐诗逸》卷上 。日下非殊俗 , 天中嘉会朝 。念余怀义远 , 矜尔畏途遥 。涨海宽秋月 , 归帆驶夕飙 。因惊彼君子 , 王化远昭昭 。略加注释:01、日下:即指日本 , 殊俗:指风俗不同 。 02、天中:指天的正中 , 喻为中国 。 嘉:指庆祝 。 03、会朝:指朝会 , 当时诸侯对天子三年而一朝 , 六年而一会 。 04、念余怀义远:即指把我的仁义之情怀传送远方 。 05、矜尔畏途遥:我十分体谅你们冒着风浪远道而来 。 矜 , 为顾惜或怜悯 。 06、涨海:古时指南海 。 宽秋月:指秋月相照 , 海面宽阔 。 07、缺:同“快”近似 。 君子:对日本使臣的尊称 。 07、王化:以礼义为主的封建文化 , 是对汉文化以外而言 。 08、昭昭:影响彰明显著 。其时 , 正值天宝年间(公元742年至755年) , 盛唐文化远扬海外 , 至使周边各国使节以及留学访问者都来长安学习取经 。该诗表明 , 当时在位的唐玄宗李隆基 , 非常重视与各国的友好往来和文化交流 。 尤其 , 他对日本使者和留学人员更为优待 , 还指令四门助教赵玄默在鸿胪寺专门教之 。 并新自召见 , 任其参观 , 临归以诗相赠 , 最后又派使者护送回国 。 等等 。这无论从哪个角度观照或审视 , 都不无例外地证明 , 当时的政体或曰朝纲 , 是较为开放和包容的 , 颇有政通人和之气象 。 以此观照唐明皇李隆基 , 或许也算得上是一位心胸开阔并海纳百川的明君 。 而这一切 , 均可以《送日本使》为证 , 无须赘言 。然而 , 盛世的背后又总是逆悖 。 因专制本质的特征所囿 , 唐玄宗后期又终因自身无节制的享乐淫欲、任由奸党绕乱纲纪 , 造成民怨鼎沸 , 兵戈相向 , 直至招来天宝十四年间的安史之乱 。 而这一乱 , 于唐玄宗来说无异于五雷轰顶 , 一切似乎连根拔起 。白居易的《长恨歌》 , 就对彼时彼景作了祥尽的描述 。 当然 , 这一描述 , 是以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为牵引的 , 是爱情的悲剧导至社会的悲剧和政体及至人生的悲剧 。 安史之乱迫使唐玄宗仓皇逃蹿蜀地 , 途中又因军队哗变而被逼吊死形影不离、爱至骨髓的杨贵妃 。 那种“云鬓花颜金步摇 , 芙蓉帐暖度春宵”的景象 , 转瞬就被 “六军不发无奈何 , 宛转蛾眉马前死”的浪潮所淹没 。这种突如其来的反差 , 是始料不及的 。 那《送日本史》所透益出来的心胸豁达与开阔 , 几经嬗变 , 最终竟成了“上穷碧落下黄泉 , 两处茫茫皆不见”的无尽惆怅和忧伤 。 这或许就是人生的辩证法 , 上至皇亲国胄 , 下至庶民百姓 , 或许都裹挟于其中 , 某种无形的宿命 , 或许对谁都是一种渊薮 。以此联想 , 繁华中肯定也隐匿着衰落 。 《红楼梦》即是佐证 , 而林黛玉尤甚 。 她能从春花秋月中看到流水落花 , 从鼎盛中看到崩塌 , 说明其意识中具有哲学思辨的上根利器 , 或许也正因如此 , 又酿成其剪不断理还乱的种种哀怨 , 因为其品性与大观园的礼教是大相径庭的 。 她无疑是一种不为所容的异类 。 这种反差 , 与唐玄宗的《送日本使》和白居易的《长恨歌》所形成的反差 , 完全是殊途同归的 。“祸兮福之所倚 , 福兮祸之所伏” 。 福祸之辩 , 延绵不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