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之奇闻|九泉应诉武乡候,姜维——斗胆尽储亡国恨

《三国演义》中描写姜维出场时 , 一句“当先一员少年将军 , 挺枪跃马而言曰:‘汝见天水姜伯约乎!’” , 令人为之深深震撼 , 要怎样不屈不挠 , 不死不休的执着 , 才能让生为魏国人的他在蜀汉最后的时刻 , 以一人之力撑起整个蜀国的命运 。 在他最后独自苦撑危局甚至孤注一掷的时候 , 他会想起当年天水城下挺枪跃马的少年将军吗?他会怀念往日年少轻狂的时光吗?会后悔这些年来自己的选择吗?会不会为自己苦苦支撑却孤独无助感到委屈?
历史之奇闻|九泉应诉武乡候,姜维——斗胆尽储亡国恨
文章图片
同样不忍卒读的还有:廉颇为之一饭斗米 , 肉十斤 , 披甲上马 , 以示尚可用 。
这些句子 , 如果不知道结局 , 是断不会读出凄凉之感的 , 它的结局似乎应该是“使者如实禀告赵王 , 赵王大喜 , 遂复用廉颇” 。 然而 , 并不是这样的 , 使者收了贿赂 , 在赵王面前诋毁廉颇 , 年逾七十的老将军 , 最终没能再为国效力 , 客死他乡 。
当初崖山之战后 , 大宋十余万军民跳海殉国 , 宋氏灭亡已经是盖棺定论 , 可张世杰仍然不死心 , 想寻找赵氏后人继续抗元 , 直到后来死于风暴中 , 宋朝彻底灭亡 。
类似的故事读多了 , 会忍不住思考:是什么让这些人在明知会失败的情况下仍然选择这条注定万劫不复的路?
对于张世杰 , 陆秀夫 , 可能是身为宋朝人的信念 , 皇帝投降了 , 死了 , 都可以另立新帝 , 继续抗争 。 甚至是全军覆没 , 却还想东山再起 。 生于宋长于宋 , 怎么忍心看着传承了千年的华夏文明在异族的铁蹄下覆灭消亡 , 这份不甘 , 至死方休 。
诸葛亮在出师表中说“先帝不以臣卑鄙 , 猥自枉屈 , 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 咨臣以当世之事 。 由是感激 , 遂许先帝以驱驰” , 他在刘备死后仍尽心尽力的辅佐刘禅是为了报答刘备的知遇之恩 。 而姜维 , 大概是为了报答诸葛亮的知遇之恩吧 。
历史之奇闻|九泉应诉武乡候,姜维——斗胆尽储亡国恨
文章图片
姜维在魏国二十几年 , 因为父亲是烈士的原因才做了个中郎的小官 , 并没有什么作为 。 他在走投无路之际降蜀后 , 诸葛亮对他青眼有加 。 招降时 , 就说“吾自出茅庐以来 , 遍求贤者 , 欲传授平生之学 , 恨未得其人 。 今遇伯约 , 吾愿足矣” 。 此后六年 , 诸葛亮一直悉心栽培姜维 。 或许在姜维心中 , 诸葛亮对他的恩情远比自己那个早死的父亲多得多 , 多到自己穷尽一生也难以报答 , 否则无法解释他后来的选择 。
历史之奇闻|九泉应诉武乡候,姜维——斗胆尽储亡国恨
文章图片
姜维这样的人大概不会对蜀国那个笨蛋后主有多忠心 , 他可以背叛生养自己的母国 , 背叛忠臣不事二主的封建礼教 , 甚至是抛弃母亲 。 孙盛在《杂记》中记载 , 姜维到蜀国后 , 他的母亲还在魏国 , 后来姜维母亲写信让他找当归 , 就是想让他回去 , 他回信说“良田百顷 , 不在一亩 , 但有远志 , 不在当归” 。 他对自己的母国包括故乡陇西一带频频用兵 , 可能也只是为了对得起诸葛亮一人 。 而诸葛亮指定的接班人是蒋琬和费祎 , 这两个人都是守成派 , 究竟是当时的姜维太年轻还不成气候 , 暂时不能委以重任 , 还是诸葛亮希望自己死后蜀国就老老实实偏安一隅不要再伐魏?或者还有其它原因?已经很难弄清楚 。
到了后蜀时期 , 北伐在朝中已经没有支持的声音了 , 所有人都在指责他穷兵黩武 , 劳民伤财 。 他作为降将在蜀国没有什么根基 , 费祎又处处限制他的兵力 , 朝野上下一片怨声载道 , 数次北伐没能动摇曹魏根本 , 而他一次次辛勤奔波在外人看来更像是一个可悲的笑话……
陈寿在《三国志》里说“姜维粗有文武 , 立志功名 , 而玩众黩旅 , 明断不周 , 终致殒毙” , 结合陈寿所处的时代以及陈寿颇具争议的为人 , 不难判断出这样的评价是不对的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