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市|重庆首富的大败局:95后董事长、负债150亿、骗补、卖地求生!( 二 )


1979年 , 尹明善重获自由 , 当时他已经41岁 。 他异常珍惜出狱的时间 , 尹明善对自己说:“姜太公81岁出山 , 我才41岁 , 一切都不算太晚 。 ”
尹明善干过很多工作 , 干过英语翻译 , 当过英语老师 , 当过出版社的小编 , 之后成了出版社的副社长 。
1985年 , 尹明善辞去了“铁饭碗”工作 , 创办了重庆职业教育书社 。 他创业没有离开老本行 , 搞书刊批发 。 尹明善主编了《中学生一角钱丛书》 , 发行量破了千万 , 赚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 , 很快就成为重庆最大的书商 。
1989年 , 尹明善在出版事业形势一片大好的时候 , 将出版公司转让给了朋友 。 他认为这个行业空间有限 , 民营企业难以做大 , 干不出大的事业 。
尹明善不满足现状 , 开始谋划他的第二次创业 。

20世纪90年代 , 摩托车成为了非常流行的交通工具 , 特别是在农村 , 拥有一辆摩托车 , 成为了众多青年的梦想 。

摩托车 , 就是当时的风口行业 。 而踩在风口上的 , 莫过于重庆摩托车厂商 , 其中以嘉陵江命名的“嘉陵”摩托 , 风靡全国 。

重庆聚集了全国最大的摩托车生产商 , 有众多摩托车配件企业 。 有一次 , 尹明善与一个经营校办摩托车厂的朋友聊天 , 得知朋友一直在为采购摩托车发动机发愁 。
朋友的工厂小 , 本地的“嘉陵”和“建设”两个大厂不愿意卖给他们 , 去河南采购价格很高 , 质量也很不稳定 。

精明的尹明善从中嗅到了商机:为什么我不可以去生产发动机呢?

1992年 , 谋定而后动的尹明善 , 拿着卖书赚的20万元 , 以“52岁的高龄”注册成立了“轰达研究所” , 二次创业正式起航 。

“轰达研究所” , 光听名字 , 就透露出满满的山寨气息 。 当时日本本田(Honda)的摩托车卖得最好 , 发动机也是闻名全球 。
尹明善的策略是模仿 , 这让尹明善的事业一飞冲天 , 但也为其日后的发展埋下了祸根 。
当时赚钱真是太容易了 , 一台摩托车发动机 , 尹明善卖1998元 , 而他采购的零件只需要1400元 , 组装一台发动机 , 就能赚598元 。 搞了半年 , “轰达研究所”就卖了730万元 , 赚了200多万 。

那时候很多小摩托车厂买不到大品牌的发动机 , 尹明善的发动机很受欢迎 , 赚到了大钱的尹明善 , 也不再满足于只生产发动机 , 他也开始组装摩托车 。
尹明善将“轰达研究所”改成了力帆摩托 , 正式生产力帆摩托车 , 由于价格低廉、质量过硬 , 力帆摩托车深受消费者喜爱 。
力帆摩托车大获成功 , 海外的客户也非常喜欢 , 力帆摩托不仅赚中国人的钱 , 还越洋跨海 , 出口创汇 。
2000年 , 62岁的尹明善以5.2亿元的净资产 , 荣登福布斯50位中国富豪榜 。
这一年 , 尹明善以5580万元买下了重庆前卫寰岛红岩足球俱乐部 , 并改名为“重庆力帆足球俱乐部” , 通过足球来提升力帆品牌形象 。 结果当年 , 重庆力帆足球俱乐部就夺得了足协杯冠军 。
2003年 , 尹明善将力帆摩托做到了全国第一 , 被选举成为重庆政协副主席 , 成了一个名副其实的“红顶商人” 。

尹明善渐渐发现 , 中国加入WTO后 , 汽车消费开始在中国逐渐流行 , 摩托车不再是首选 。 于是 , 他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要造力帆汽车 。

尹明善总是能把握住时代的脉搏 , 不安现状 , 积极做出改变 。 造车 , 对尹明善来说 , 算得上第三次创业 。
尹明善收购了重庆专用汽车制造厂80%的股份 , 然后将其改名为重庆力帆汽车有限公司 , 正式进军汽车制造 。

2006年 , 力帆的第一款车520正式上市 , 这是力帆自主设计的车 。 虽然配置很高 , 价格也便宜 , 但并没有一炮打红 , 第一年只卖了1万多台 。 而其它国产车 , 一个月都能卖1万台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