莎姐姐|“莎姐姐”的歌与笑,成了大山孩子永远的思念


莎姐姐|“莎姐姐”的歌与笑,成了大山孩子永远的思念
文章图片

李莎(左一)在广西龙胜马堤乡东升小学开展夏令营活动(2019年8月21日摄) 。新华社发
“黑黑的天空低垂 , 亮亮的繁星相随 , 虫儿飞 , 虫儿飞 , 你在思念谁……”
一段视频里 , 李莎带着东升村的孩子们唱起了儿歌《虫儿飞》 。 在画面中 , 夏日晨光照耀山村 , 绿色的稻田美如画卷……
孩子们没有想到 , 不到一年时间 , 那个笑容灿烂 , 教他们吟唱“你在思念谁”的“莎姐姐” , 成了他们此刻心中最思念的人 。
2020年5月9日 , 21岁的华南理工大学研究生李莎在返回支教学校途中遭遇交通事故 , 不幸罹难 , 年轻的生命永远定格在支教路上 。
 
把“小小的坚定”装进随身行李
同学陈悦总会想起去年毕业典礼上李莎的样子 。 那一天 , 李莎穿着学士服 , 作为西部计划志愿者、优秀毕业生代表 , 上台接受表彰 。
她打扮得庄重而精致 , 站在“到西部去 , 到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的横幅前 , 接受采访人员采访 , 眼睛里闪着憧憬又幸福的光芒 , “那是我心目中李莎最美的时刻之一 。 ”
陈悦问过李莎 , 为什么要选择支教 。 当时她回答 , 去支教一定会是人生中最宝贵的经历 , 是和此前的人生完全不一样的选择 , 她想体验一种新的成长 。
谈及自己今后的路 , 李莎说过 , “我深知在祖国的西部 , 在偏远的基层 , 还有很多需要帮助的人 。 就像曾经帮助过我的人一样 , 我理应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 , 贡献出自己的一份看似渺小却又足够坚定的力量 。 ”
就这样 , 去年8月 , 这个靠勤奋读书从大巴山走出来的川妹子 , 加入华南理工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2019届本科毕业生、2019届研究生支教团(下简称研支团) , 转身走进了广西大石山 。
“我们乘坐的班车上放满了打包好的教学物资、随身行李 , 连车顶上都放着箱子 。 ”队长王弘对11人研支团出发时的场景记忆犹新 , 他们的目的地 , 是广西龙胜各族自治县马堤乡东升村 。
在研支团 , 李莎是年龄最小的队员 , 却没有一点娇滴滴的“公主病” 。 “坚韧是我最骄傲的品格 。 ”她曾经这样自我评价 。
抵达当晚 , 研支团吃住在东升小学 , 厨房没电 , 需要生火 。 李莎上手就劈柴烧火、切菜煮饭 , 为队友们做了一顿可口的晚餐 , 没有一句抱怨 。 李莎从小到大一直要强 , “她从来没向我诉过苦 , 独立自强有担当 。 ”谈到令他骄傲的女儿 , 李莎的父亲泪如雨下 。
“支教不是不苦 , 但她愿意去吃这个苦 。 ”罗韵娟是李莎的导师 , 大二那年 , 李莎就参与了罗韵娟指导的有关抑郁症健康传播研究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 。 从本科生到即将入学的研究生 , 李莎在专业领域的成长 , 罗韵娟看在眼里;但李莎的性格 , 始终如两人初见时那样阳光、上进 , “你在她身上看不到阴霾 , 她的笑容就像向日葵 , 向日而开 , 在工作和学习中乐于伸出援手帮助别人 。 ”支教过程中 , 李莎一直与罗韵娟保持着联系 , 两人有过不少交流 , 但她从没跟老师抱怨过一句——决定要来山区支教 , 她就把自己“小小的坚定”装进了随身行李 。
 
“莎姐姐”的歌声与微笑
夏日傍晚 , 云雾掠过山冈 。 回家的山路上 , 蝉鸣阵阵 , 小学四年级学生阳权涛背着书包 , 边走边哼起歌曲《宁夏》的旋律 。
“宁静的夏天 , 天空中繁星点点……”熟悉的歌词背后 , 是男孩珍藏的一段夏日记忆——阳权涛的家就在东升村 , 他是“莎姐姐”的学生 。
坐落在群山中的东升村是一个深度贫困的苗族村寨 , 全村520多户有300多户是贫困户 。 许多像阳权涛这样的孩子在贫瘠的大山里长大 , 少有机会外出 。
“研支团在暑期前就和我们约好了 , 等报到后 , 来学校给孩子们组织夏令营活动 , 孩子们都特别期待 。 ”时任东升小学校长杨光友说 。
研支团来了 , 如期开始的夏令营不出意料地大受欢迎 。 30多个孩子被分成大小班 , 李莎负责讲授安全教育课和音乐课 , 同时承担夏令营活动的部分拍摄任务和后勤保障工作 。 研支团里的小妹妹 , 成了孩子们眼中漂亮又爱笑的“莎姐姐” 。
孩子们喜欢上莎姐姐的音乐课 。 每当他们用稚嫩的童声随李莎唱起歌谣 , 美妙的旋律就会冲破陈旧的窗户 , 飘向屋外、飘向远方 。
在与孩子们的相处中 , 一些留守儿童成了李莎难舍的牵挂 。 “有的孩子比较内向 , 很少说话 , 李莎一有空就想办法接近她们 , 并利用家访的机会 , 走进孩子们的内心 。 ”王弘说 。
女孩小兰(化名)来自单亲家庭 , 母亲很早过世 。 夏令营期间 , 李莎拉着小兰的手送她回家 , 坐在小兰的房间 , 李莎陪眼前害羞的女孩聊天、合影 , 尝试着了解她的生活、走进她的内心 。
李莎也常给罗韵娟发微信 , 与导师探讨乡村留守儿童由于父母常年不在身边 , 喜爱看短视频、更易网络成瘾等问题 , 希望将自己在支教中的所见所感所思反映到日后的学术研究中 , 从而帮助更多的人 。 “她想带着这种经历回到校园研究中 , 做对社会、对弱势群体有价值的事 。 ”罗韵娟说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