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日报|【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幸福村”德吉变成青海“小三亚”


北京联盟_本文原题:【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幸福村”德吉变成青海“小三亚”
本报采访人员 万红 海河传媒中心采访人员 蒲永河 摄
时间:2020年6月30日
地点: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
尖扎县昂拉乡德吉村
采访对象:德吉村村民交巴吉
见到交巴吉的时候 , 她正忙里忙外为农家院的客人准备藏族特色午饭 , 一道道菜肴陆续上桌 , 阵阵饭香飘来 , 让人垂涎欲滴 。
“可以吃饭了……”交巴吉一边招手一边用藏语招呼客人 , 满脸笑意 , 然后对着采访人员又是一串藏语 。 旁边 , 德吉村社区党支部书记拉毛卓玛赶紧翻译:“现在农家乐生意越来越好 , 汉族客人越来越多 , 她说她得赶紧学好汉语!”
看着客人吃上热乎乎的饭菜 , 交巴吉双手往围裙上一擦 , 拉着采访人员坐到一旁:“你知道吗?今年‘五一’这几天 , 我这间农家乐每天都能有五六千元的收入 , 几天加在一起都能赶上以前全年挣的了 , 村里每年还会有旅游分红给到大家 。 我们德吉村汉语的意思就是‘幸福村’ , 现在我们就是在‘幸福村’里过着最幸福的日子 。 ”
用交巴吉的话说 , 要是放在几年前 , 这样的日子根本不敢想 。
那时 , 交巴吉和乡亲们还住在县内的浅脑山区 , 生存条件恶劣、基础设施严重滞后 。 这里2镇5乡一共251户946人的山区农牧民中 , 建档立卡贫困户就有226户866人 。 “在山上吃水靠背 , 行路靠走 , 住的是土坯房 , 用电也很不方便 , 大家要么是靠天吃饭 , 要么出去打零工 , 收入特别不稳定 。 ”交巴吉回忆 , “大伙儿都想把日子过好 , 可就是不知道该怎么办 。 ”
希望始于2016年9月 , 为解决长期以来浅脑山区农牧民行路难、吃水难、住房险的问题 , 当地政府启动实施了昂拉乡德吉村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项目 。 交巴吉和乡亲们搬迁、安置到了黄河边上的德吉村 。
天津日报|【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幸福村”德吉变成青海“小三亚”
本文插图

德吉村旅游码头广场
“我们村风景好 , 远处是云雾缭绕的雪山 , 眼前是静静流淌的黄河 。 刚搬下来时 , 就说了要发展旅游业 , 可那会儿我这思想跟不上 , 村长书记反复来做工作 , 我跟老公还是选择了外出打工 , 这不就错过了第一批农家乐的开发 。 ”交巴吉回忆 , “再回来的时候 , 村里可是大变样 , 有了人工沙滩、游艇码头 , 环境也特别漂亮 , 还有了村苗木合作社、藏茶种植、智能联动温室等好几个项目 。 ”
交巴吉口中的变化得益于来自天津的对口援建 。 为了使贫困群众真正实现“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 , 当地在天津滨海新区帮助下 , 提出“文化旅游+精准扶贫+乡村振兴”的发展思路 , 投入1070万元援建资金帮扶德吉村发展旅游业 , 依靠旅游带动农牧民脱贫 。
看着游客日渐增多 , 交巴吉坐不住了:“总是得闯一闯!不出去打工了 , 我们也开农家乐!”
天津日报|【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幸福村”德吉变成青海“小三亚”
本文插图

交巴吉(右)正在自家经营的农家乐为游客准备藏族特色午饭 海河传媒中心采访人员 蒲永河 摄
“我老公有一手木匠手艺 , 你看家里这三间藏式客房就是他自己建的 , 是我们藏族特色的大炕 , 我还在村里和天津援青干部的帮助下参加了烹饪培训 , 也是拿了培训证书正式毕业的 。 ”交巴吉说起来很是满足 , “现在 , 生意一天比一天好 , 我在家门口当上了‘老板娘’ , 两个大些的女儿在外地上大学 , 小女儿就在县里上高中 , 日子越过越红火!”
拉毛卓玛告诉采访人员 , 援建项目的实施将德吉村打造成青海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易地扶贫搬迁、乡村文化旅游发展、藏区社会治理、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示范点 , 让搬迁群众走上脱贫致富之路 。 “2018年我们村还被评为‘中国最美休闲乡村’‘全省移民易地搬迁安置示范点’ 。 来自天津滨海新区的援青干部跟村民们都熟得很 , 就像家人一样 , 从产业发展到入户走访事无巨细 。 有一次我去村民家串门 , 发现正帮他家维修电路的竟然是天津的援青干部 。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