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棋|范蕴若的一“跃”,中国职业围棋之路是否该有一“退”
【文/观察者网专栏作者 郑冰颢】
7月2日 , 刚刚下班到家的我 , 突然收到一条信息:著名围棋职业棋手范蕴若八段不幸从家中坠楼身亡 , 生前被查出患有抑郁症 。
“抑郁症?坠楼身亡?”
作为曾与小范师从同一个老师 , 一起在“冲段少年”之路上走过一段的同学 , 这些词似乎无论怎样都无法与我印象中一直是那么可爱、聪明、充满天赋的小男孩联系在一起 , 我心中疑惑、震惊、遗憾、痛惜 , 五味杂陈 。
但在疑惑中 , 也似乎有一丝懂得 , 这条路太难了 。
职业之路 , 一将功成万骨枯 。 我知道成为一名职业棋手需要付出多少代价 , 我知道当围棋不再是一件可有可无的娱乐活动、兴趣爱好 , 当你和你的家庭为此倾尽所有 , 当一盘棋的输赢可以左右一个人的命运的时候 , 一名棋手心中所要承受的压力、痛苦、挣扎 , 父母的希望 , 家庭的重担 , 棋队的成绩……可是很多人忽略了 , 承担着这些的可能只是一个十几岁 , 甚至几岁的孩子 。
我呆呆地坐着 , 满脑子都是小时候我们在他爸妈公司里一起跟着老师学下棋的情景 , 那时候范蕴若的脸小小圆圆的 , 一直腼腆地笑着…我想若是当年他最后没有选择去北京 , 没有选择走职业围棋这条路 , 如今会是怎样的模样呢?也许他就会如当年一起下棋的很多人那样考进了一所很不错的大学 , 找了一份工作 , 或者成为一名围棋老师 , 也许他会像很多24岁的年轻人那样 , 平凡 , 但简单、安定、平静 , 而非每天在“胜”与“负”两极之间惨烈搏杀 。
人生无法假设 , 范蕴若的人生无法重来 。 但对于很多很多天赋极高、在年少时就在棋届崭露头角的小棋手而言 , 他们的父母有选择的机会 。
而对于中国的围棋事业 , 如何让职业围棋之路不再只是一条追求输赢、功利的胜负师之路 , 或许也需要很多人来思考、讨论 , 并试图去改变 。
作为一名曾经的“冲段少年”和如今的媒体人 , 我觉得有必要写这样一篇文章 , 一为纪念范蕴若 , 二也为更好的围棋生态提供一些视角与观点 。 我找到了几位曾在上海棋届崭露头角的年轻棋手 , 以及一位年仅8岁的范蕴若的小师妹和她的妈妈 , 与他们聊了很多 。
“职业棋手”的独木桥
记得2000年左右 , 我才一两年级 , 在上海应昌期围棋学校(曾经上海的围棋名校)念书 , 学校请来了围棋职业九段常昊来学校做演讲 , 小小的我坐在台下 , 心中满是崇拜 。 在那个年代 , 如果问女小棋手 , 她会回答你:我长大要成为张璇、芮乃伟这样的棋手 , 若问男小棋手 , 他会回答你:我长大要成为下一个常昊、古力 。
那时候 , 成为一名“职业棋手”是所有如我这般大的小棋手的梦想 。 “那就是一个终极目标 , 就好像我完成了我人生最大的梦想一样” , 现在已经成为职业四段的棋手王玮这样说道 。
然而 , 要实现这个梦想绝非易事 。 依照规定 , 所有围棋棋手若要成为一名职业棋手 , 都必须通过全国围棋职业定段赛(简称“定段赛”)这道“独木桥” 。 很多人将这一年一度的围棋赛事比作“围棋高考” , 因为录取率极低 。
本文插图
2006年《东方体育日报》有关定段赛的报道 , 那年王玮成功定段 , 年仅14岁
以我曾参加过的2006年在镇江举行的定段赛为例 , 那年有380名来自全国各地最顶尖的业余围棋“小天才”参赛 , 争夺20个职业初段名额(其中女子棋手2名 , 男子棋手18名) , 激烈程度可见一斑 。 依稀记得当时女子组有72人参赛 , 我爸爸那时还笑说:“这些女棋手要是都成功定段 , 需要36年 。 ”
决定能否入段的除了围棋技艺 , 棋手的年龄也是关键 。
那时的中国围棋正处于苦追日韩的年代 , 为了能尽早发现好苗子 , 定段赛除了要求参赛棋手必须具备中国围棋协会颁发的业余5段(含)以上证书以外 , 还对选手年龄有着十分严格的限制 。
推荐阅读
- 我给中国乳品质量洗个地
- 在“黄金海岸”中国这样实现人工港口与海龟共生
- 当核聚变遇上3D打印中国使“人造太阳”更近一步
- 欺人太甚!近两个月美国全面围剿中国实录
- 纸老虎?俄媒:美国不敢与中国在南海发生直接冲突
- 中国人不学西方的好
- 中国结
- 平原公子:谁是近代中国最伟大的人
- 平原公子:台积电断供,中国科技不可“投降”
- 美政客企图剥夺中国对人类做贡献的机会注定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