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云街|荐读 | 海男《青云街四号》:在常与无常之间( 二 )


《青云街四号》的文体是复调式的 。 你可以说它是一部诗体小说 , 杂糅了小说、散文、诗和戏剧的元素 。 你可以随意打开它 , 并不需要从第一页顺序而读 , 类似普鲁斯特追忆逝水年华的气质 , 却回荡着悠长浓郁的东方韵味 。 散落在纸页间的智慧金句 , 经历人世间的锤炼 , 通过海男的笔端 , 在阅读者眼前闪闪发光 。 那是一种智性的启悟 , 清醒而平和 。 你当然也可以跟随慈兰阿婆走一段历史巷道 , 然后又拐进现实的岔路 。 而我更愿意把它当作一部蒙太奇效果明显的电影文本 , 画面感很强 , 一个接一个的场景变换 , 交叉叙事不同时空的生命故事 。
经验与情绪交融 , 当事者与旁观者邂逅 , 观照世事无常 , 却有某种永恒的、亘古不变之常 。 生命在时间之中 , 如花瓣绽开 , 散发出各自独特的香气 , 芬芳、纯净、醇厚 , 弥漫在不确定的世界 。 一种不同于紧追小说情节的颠覆性阅读经历 , 让你获得更为立体、广阔的视角 , 也是很特别的审美体验 。
把我们从慈兰阿婆的历史巷道引出来 , 拐进岔路的 , 是三个租房大学生的到来 。 他们闯进阿婆的四合院 , 打破老宅的格调 , 也让他们的故事嵌进阿婆的故事里 , 历史的彼岸成为此在的风景 , 仿佛香樟木老箱子里藏着一幅风格前卫的现代派油画 。
现代性与传统性的碰撞 , 是《青云街四号》强烈的音符 。 现代性是表现手法上的 , 传统性是更为深刻的哲学意蕴和价值取向 。
三个大学生来自附近艺术院校 , 就是学绘画的 。 他们青春年少 , 风华正茂 。 “我”的笔下:“青年人在任何一个朝代 , 都是追波逐浪者的形象 , 当他们拥有朝露般的面容时 , 是不畏惧失败的 。 只有他们会奋不顾身地扑向江河海洋中的浪涛 , 也只有他们的身体、骨骼、血液可以在荒原上诞生希望和未来 。 ”
这不正是当下所谓的“后浪”吗?“奔跑吧 , 后浪!”并不是一个轻松浪漫的姿势 , 后浪自有后浪的生命课程 。 三个大学生依然需要面对五浊凶恶的骗局、陷阱、生活的窘迫艰辛;需要学习甄别人性的善恶 , 感受真情与假义 , 这是他们的成长之路 , 人生的每一步都不能少 。
而那个生命还未真正开始的女孩却飞奔向死亡 , 此刻她尚不明了生死的分量 , 爱的含义 。 她的右腿跨在21层楼的窗栏之上 , 因为抑郁症 , 她以为死是一种轻盈的飞翔 。 属于这个时代的病魔 , 它盘踞于一些人的胸膛和大脑 , 折磨并吞噬他们的活力和生之意愿 。 一个让我内心战栗的场面 , 读到这里 , 我无法放下手里的A4纸 , 我读到揪心的悬念 。
让我动容的是接下来王医生站在准备赴死亡之约的女孩背后说的一段话:“我的诊所就在你窗口的对面……我只想告诉你 , 每天 , 我顺着患者的牙床就能感受到生命的不易 , 如果没有牙床 , 人就不可能咀嚼到世间的味道 。 如果你从这道窗口纵身一跃 , 生命分秒就化为烟尘 , 而世间的美景也就离你而去 , 看上去 , 你是多么年轻啊……年轻意味着你有多么洁白的牙齿 , 你还有多么漫长的时间去咀嚼那些美味的食物……”
人性是什么?人性最本初的自然属性就是食色欲望 。 如果这起码的欲望都丧失了 , 生命也就丧失其他的可能 。 王医生深谙人性的奥秘 , 她用最接地气的语言 , 把女孩唤回人间 。 求生 , 是人类的本能 , 如何面对死 , 是一场更重要更严峻的考验 。
在青春女孩走向生命觉醒的同时 , 有另外的人物 , 在向死而生 。 正因为死亡的存在 , 人生一切的价值观变得更有意义 。 死亡是生命的一面魔镜 , 它在生命的终端映照时间里的所有喜怒哀乐 , 它衬托出生命的珍贵与崇高 , 也唤起人们对待生命的敬意 。 身患绝症的成功人士郭涛、遭受爱情背叛与病痛折磨的画家朝木……尤其是拾荒背后的隐秘故事 , 那位拾荒者桂枝阿姨 , 竟然是一位独居的退休大学教师……他们各自以活着的不同方式 , 诠释灵魂的修炼之旅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