浩然文史|这怕不是在玩火!企业联合政府向民众“画饼”,最终导致金融危机
本文插图
经济泡沫是如今司空见惯的事情 。 早在18世纪初 , 英国政府和英国人已经因此吃过大亏 , 就连牛顿也在那次金融事件中损失惨重 。 英国政府为减少财政损失 , 竟然与企业家联合起来坑骗国民:用“南海公司”制造经济噱头 , 最终使老百姓血本无归 。 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一、欲图走向世界的英国 17、18世纪正是欧洲各国纷纷争强斗勇的时代 。 民族国家的渐次形成促使欧陆各国成功整合了各阶级的力量 , 有利于集中精力搞生产 。 但随之伴生的战争、经贸压制等 , 却大大拖累了国家财政 。
自17世纪中叶开始 , 欧洲的大战小战几乎就没有停歇过:或为了信仰的缘故 , 或为了争夺地盘 。 英荷战争、英西战争、英国建立北美殖民地 , 这些强势的对外政策证明 , 英国已经萌生了称霸欧洲乃至世界的野心 。
本文插图
除了利用战争手段抢夺国外资源 , 英国还懂得积极通过金融手段聚敛国内财富 。 在18世纪的第一个10年间 , 英国急求发展 , 导致政府债务总共超过了900万英镑 。 国家财政部门疲于应付 , 于是想“走偏门” , 采用金融手段来化解尴尬 。
二、一举多得的南海计划 当时的英国有许多头脑超前的商人 , 他们中有一位叫约翰·布伦特的人很不简单 , 他发现了融资公司的漏洞 , 于是找到财政大臣罗伯特·哈雷 , 透过他向财政部门提建议:英国可以建立一个与国家合作的金融机构 , 帮助国家走出财政困境 。
本文插图
18世纪英国街头:趾高气昂的资本家
当时的欧洲已经出现了发行股票、筹备公司等先进的融资手段 。 政府可以透过将国债出卖给新公司为企业增加信誉 , 而得到市场信任的新公司又能以发行股票的形式募集资金 。 这样一来 , 公司与政府便能达成互利共赢的默契 。
这样的方案立马激起了一众要员的兴趣 。 他们深知 , 建立公司之前 , 必然要为融资者提供一个前景广阔的项目方案 。 当时在欧洲有一股全民拓殖热 , 在英国也不例外 。 几乎所有国家的民众 , 都向往西班牙和葡萄牙在南美的“天命” 。 很快 , 一个标志着英国金融业新时代的《南海法案》 , 在两院通过并签署生效了 。
本文插图
欧洲国家都希望发现一块属于自己的“新大陆”
这个法案的实质 , 其实是一种特殊的“债转股”合约 。 南海公司透过合约垄断了英国在南美洲的贸易权益 , 这听起来会让人遐思不已:是不是英国也将要拥有像西班牙、葡萄牙那样的财富了?当时在英国国内风行的一本小册子《西印度风土志》向英国人全面叙述了南美洲的历史人情以及丰富物产 。 看起来于国、于官、于商三者皆利的“南海计划”就这样轰动地铺开了 。
本文插图
今天的南美洲
三、南海泡沫事件 尽管南海计划营造出一副“其乐融融、大有可为”的热烈气氛 , 但实际上 , 西班牙和葡萄牙早已规定按教皇子午线将美洲的特权一分两半 , 这到了嘴边的肥肉又岂容英国觊觎?
即便如此 , 人们还是不理智地听信了英政府和商人为他们勾画的美好蓝图 , 甚至还有好多亲自参与制定南海计划的官员和商人 , 也禁不住暴利的诱惑 , 将自己的毕生积蓄投入到“南海公司”这个空壳子里 。 为达成目的 , 南海公司董事约翰·布伦特大肆向政府官员提供“打点费” , 以便求得相关部门在社会上为其宣传造势 。 以财政大臣埃斯拉比为首的若干要员 , 也接受了不少贿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