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科举只是为国选才?乾隆说了“牢笼志士”四个字,这是无解的阳谋

科举制度是中国历史上影响最为深远的一项国策 , 它取缔了魏晋时代的“九品中正制” , 不再以士族门第为选才依据 , 打破了桎梏中国数百年的“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现象 。布衣学子十年寒窗 , 也可高居庙堂 , 科举呈现出的生气勃勃 , 使得中国的文化发展进入黄金时代 。
朱元璋|科举只是为国选才?乾隆说了“牢笼志士”四个字,这是无解的阳谋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朱元璋|科举只是为国选才?乾隆说了“牢笼志士”四个字,这是无解的阳谋】对于天下学子和中国历史的发展来说 , 科举无疑是一项伟大的创举 。但是特殊的时代背景下生成的特殊产物 , 其自身的弊端也是根深蒂固 。可以说 , 科举自创立起 , 其根本目的并不是为国取才 , 也不是化育天下 , 而是乾隆皇帝曾经提到过的四个字“牢笼志士” 。
朱元璋|科举只是为国选才?乾隆说了“牢笼志士”四个字,这是无解的阳谋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志士 , 是指天下读书人 , 而牢笼 , 则指的科举 。科举又称恩科 , 顾名思义 , 是指皇帝施恩于天下士子 , 目的是结天下读书人以欢心 。用另一种方式来表达 , 则是用“学而优则仕”的家国情怀 , 和高官厚禄的名利诱惑来收买天下文人 。
明清两朝的科举 , 就是证明这种说法最好的例子 。宋朝王安石“废诗赋取经义” , 将科举考试的内容局限在儒家学说的条条框框内 。明朝开国后 , 明太祖朱元璋改革科举 , 延续了宋朝的取士标准 。到了明宪宗时期 , 再次将科举考试内容的格律形式固定 , 使其“经义之文 , 流俗谓之八股” , 这就是大名鼎鼎的八股取士 。
朱元璋|科举只是为国选才?乾隆说了“牢笼志士”四个字,这是无解的阳谋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八股文简单来说 , 就是规定考试文章的段落、格式、行文风格 , 内容更是限制在四书五经之中 , 观点还必须和“朱圣人”朱熹相同 , 不得“自以为是” 。八股文的出现 , 让明清之际的读书人陷入了专研章句 , 白首穷经的死循环 , 整日里苦读圣人言论 , 自己却无半点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主见 。中国这一时期的科学、艺术发展因此受到了严重限制 , 逐渐落后于世界 。
八股文改革 , 其实才真正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对于科举的利用目的 。他们不需要博览群书 , 志在四方的才俊 。只想天下读书人都进到八股的牢笼里 , 不异想天开 , 更不要被“歪门邪道”所蛊惑 。读书人安定了 , 天下就安定了 , 剩下的一些草寇之流 , 因为其自身格局和视野的局限性 , 也掀不起风浪 。
朱元璋|科举只是为国选才?乾隆说了“牢笼志士”四个字,这是无解的阳谋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所以明清之际 , 无论是李自成还是洪秀全 , 都是落第举子 , 而他们起义的部下 , 又多为穷苦农民 。这两次起义的失败 , 根源都在农民起义自身的局限性 。这也直接证明了 , 大多数读书人 , 都以仕途为人生第一追求 , 并不会跟着反对封建统治阶级 , 这就是“牢笼志士”的成功之处 。
朱元璋|科举只是为国选才?乾隆说了“牢笼志士”四个字,这是无解的阳谋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朱元璋时期的南北榜案也是一大例证 , 明洪武三十年二月会试 , 首批录取51人全为南方人 , 引起北方学子的大为不满 。元末明初北方战乱频繁 , 而南方相对安定 , 特别是江浙、安徽等江南地区发展更是举全国之首 , 所以南方学子录取率达到百分之百 , 其实并不难理解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