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贞与明辨

《论语·子罕》孔子一句“岁寒 , 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 傲岸千古 , 其坚贞之质 , 让侪类无地自容 。 从此松柏就成了人们学习的榜样 , 但到现在学得也确实不咋样 , 尽管人们已经学了几千年 , 有关的名诗名句、格言谚语也有几箩筐 。松柏与杨柳都是古诗文中常用的题材 , 各言其美 , 建安七子之一刘桢《赠从弟》:“岂不罹凝寒 , 松柏有本性 。 ”欧阳修《蝶恋花》:“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 , 幕帘无重数 。 ”一赞其坚贞 , 一赞其婆娑 。 南朝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说:“蒲柳之姿 , 望秋而落;松柏之质 , 经霜弥茂 。 ”在没有严寒 , 和风细雨的情景下 , 松柏在苍崖上 , 古道旁 , 确实显得有点单调、生硬 , 没有杨柳左摇右摆 , 一摇三晃来得婀娜多姿 , 可一旦严寒骤至 , 风雪交加 , 杨柳的千娇百媚早不知跑到哪里去了 , 只剩下瘦骨嶙峋的枝条东躲西藏 , 四处哀泣 , 而松柏这时傲然挺立 , 铁骨铮铮 , 方显出英雄本色 。 尤其这时的松柏以其钢铁精神给人以鼓舞 , 不但让人们在风雪面前不退缩 , 在困难、艰险、强权面前也要坚守自己坚强、贞固、正义的本性 , 所以人们往往拿松柏来比喻人中的君子、英雄 , 但君子、英雄毕竟是少数 , 而且日见其少 , 也日见其难能可贵 。奴隶、封建社会时期 , 强调君权神授 , 君王君临天下 , 《诗经·小雅·北山》就说:“普天之下 , 莫非王土;率土之滨 , 莫非王臣 。 ”那自然是不允许你随便去当君子、英雄的 , 但几千年来还是出现了不少的君子、英雄 , 像孔子、李白就是 , 他们就是人中之龙 , 是我们永远学习的榜样 , 人中如果没有这样的人 , 那整个人的品格将大大降低 。 《七律·冬云》所说“高天滚滚寒流急”的情景 , 也应是显出英雄本色的时候 , 可悲的是这时人的坚强、贞固、正义的本性显得确实不够充分 , 《论语·子罕》孔子“三军可夺帅也 , 匹夫不可夺志也 。 ”的古训没产生什么作用 。匹夫先不说 , 很多远远超出匹夫的人 , 堪当中流砥柱的确实也不多 , 不但一直在整人的人没有什么人格可言 , 就是有些先后被整的人人格也是大大折扣的 , 他们不是忙于附和 , 就是忙于表忠心、写检查 , 甚至先整别人、出卖别人 , 争取自己及早过关 , 敢于抗争的人是少之又少 。有些侥幸活着 , 忙着写什么忏悔录 , 那有什么用 , 当时为什么不坚强、贞固、正义一些 , 这恐怕还是因为没有看破死生大事 。 当然君子、英雄还是有的 , 好像多是匹夫 , 像张志新、遇罗克就是 , 真正实现了“天下兴亡 , 匹夫有责 。 ”坚贞是非常需要的 , 但首先还是应该做到明辨是非、区分正义与邪恶 , 如果不能明辨 , 那坚贞就有可能变成愚蠢和懵懂 , 坚贞也就是去正大的意义 。如何明辨呢?首先是不违背人情物理 。 汉朝刘向《新序·善谋篇》讲:“王道如砥 , 本乎人情 , 出乎礼义 。 ”这一条至明而又最重要 , 凡是根本违背人情物理的现象都是错误的 , 像那个时期那些提法和做法就明显的违背了人情物理 , 那当然就是错误的 , 就应该反对 。 其次看是否符合社会发展的根本规律 , 人类总是沿着真善美的方向发展的 , 凡是属于假恶丑的东西 , 我们都要无例外的反对;同时社会发展自有其客观规律 , 不能只按人的主观意志来进行 , 一切违背从实际情况出发 , 不能实事求是的提法和做法 , 我们也都是应该反对的 。 过分强调人的主观意志的做法 , 可能一时造成假象 , 让人误以为是发展了、进步了 , 最后总是会给社会带来灾难的 。 再次是在前二者之上形成的原则 , 这些原则一般说是不能轻易打破的 , 比如理性、民主、尊严、真诚、客观、光明等 , 一旦这些原则得不到保障 , 人们就应该起来维护 , 也就是进行斗争 。人类历史上几个最疯狂的时期 , 这些标准都打破了 , 人们失去自我的判断力 , 盲从、迷信 , 反过来又助长错误和邪恶 , 害人又害己 。 所以没有明辨也谈不上真正的坚贞 , 没有明辨的坚贞是愚蠢 , 是懵懂 。 明辨比坚贞还重要 。但最怕的是二者结合 , 他不坚贞是因为不能明辨 , 这是智力的问题 , 其错大 , 其罪小;他不明辨是因为他不敢坚贞 , 这是品质问题 , 其错小 , 其罪大 。 由此我们可以看坚贞和明辨是多么重要 , 它不但关乎社会的祸福 , 还关乎人格的毁誉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