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万卷书破万里浪|仅能发展滑翔机,为何后来却能横扫欧洲,一战失败后德国空军解散


读万卷书破万里浪|仅能发展滑翔机,为何后来却能横扫欧洲,一战失败后德国空军解散
文章图片
一战期间德国空军发展迅速 , 即使到了1918年战争结束时 , 依然拥有飞机、飞艇4050架和8万余官兵 , 国内的工厂依然保持每年14130架飞机的生产能力 。 不过 , 这一切都随着德国的战败而烟消云散 , 受《凡尔赛和约》的限制 , 规模庞大的德国空军被迫解散 , 仅能够保留40架飞机和19台航空发动机供商业飞行之用 。 此后 , 德国国内的航空工业基本停滞 , 只能搞些无动力的滑翔机玩玩 。
事情到了1922年 , 终于出现了一些转机 。 一方面 , 协约国取消了不准德国制造民用飞机的禁令 , 仅对飞机的体积、性能进行了一些限制;另一方面 , 德国与新生的苏联签订了《拉帕洛条约》 。 该条约以双方均放弃战争赔偿要求的方式 , 实现了苏德经济互惠和外交关系正常化 。
读万卷书破万里浪|仅能发展滑翔机,为何后来却能横扫欧洲,一战失败后德国空军解散
文章图片
德国和苏联还商定 , 由德国出技术和资金 , 苏联出场地和后勤保障 , 双方共同开展空军战术及航空技术研究 。 为此 , 执政的德国魏玛政府立即为著名的容克斯飞机公司提供了一笔8千万马克的巨额津贴 , 用于收购在苏联首都莫斯科附近的一家飞机制造厂 。 此后 , 亨克尔、道尼尔等飞机生产巨头也采取同样的手段 , 在瑞典、土耳其等国境内获得了新的生产基地 , 继续投入新型飞机的研发和生产 。
【读万卷书破万里浪|仅能发展滑翔机,为何后来却能横扫欧洲,一战失败后德国空军解散】此外 , 趁着与苏联仍处于蜜月期的有利时机 , 德国国防部还向苏联境内的空军机场派驻训练团 , 其中包括空军战术、轰炸、军械和照相侦察方面的专家 , 以便利用苏联人的场地和设施大批量训练空军骨干 , 尤其是战斗机和侦察机飞行员 。
读万卷书破万里浪|仅能发展滑翔机,为何后来却能横扫欧洲,一战失败后德国空军解散
文章图片
1926年5月 , 趁巴黎航空协定撤销对德国制造民用飞机的种种限制的机会 , 德国开始大张旗鼓的发展民航产业 , 成立了著名的“汉莎航空” , 从而商业性的空、地勤人员培训机构名义掩护下 , 积极培养军用航空所需的空、地勤人员 。 此外 , 以航空运动协会为首的一批民间机构 , 也在国防部的支持鼓励下 , 开办了众多的滑翔机学校 , 以最大限度选拔和储备民间的飞行苗子 , 前前后后共培训了5万余人 。 其中 , 就包括二战期间德国空军的头号王牌、击落敌机数高达352架的埃里希·哈特曼 。
尽管德国军方和航空企业界暗中进行了方方面面的准备 , 但《凡尔赛和约》始终都想一条枷锁严重束缚着德国空军的壮大发展 。 1933年希特勒上台时 , 德国空中力量总共仅有5架轰炸机、3架战斗机、5架侦察机 , 加上其余的一些教练机、滑翔机等破烂儿 , 勉强能够凑出250架飞机 。 这样一支弱小的空军部队 , 自然无法匹配希特勒的野心 , 他很快任命纳粹党二号人物、一战期间曾担任“里希特霍芬”联队指挥官、击落过22架敌机的戈林担任航空部长 , 大力发展军事航空工业和空中力量 。
读万卷书破万里浪|仅能发展滑翔机,为何后来却能横扫欧洲,一战失败后德国空军解散
文章图片
同时 , 德国上下也开始将有限的资源最大限度向航空方面倾斜 。 此后两年 , 德国对军事航空拨款2.1亿马克 , 超过了陆军和海军预算的总额 。 德国飞机的年产量迅速回升 , 从1933年的386架飙升到1939年的8295架 , 产量上升22倍 , 而同时期的日本 , 飞机年产量仅有区区600架 。
1935年3月10日 , 德国宣布不再受《凡尔赛和约》的束缚 , 正式建立空军 , 并迅速将其投入了实战 。
读万卷书破万里浪|仅能发展滑翔机,为何后来却能横扫欧洲,一战失败后德国空军解散
文章图片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