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前后涉考诈骗高发 梳理历年高考季常见谣言和骗局

● 高考试题属于国家绝密级材料 , 其保管和运送都有严格的管理措施 , 所有接触试卷的人员均实行封闭式管理 。 考生及家长不要存在侥幸心理 , 更不要购买所谓的“高考绝密答案” 。 购买涉密材料 , 本身也是违法行为
● 高考招生录取工作都是在网上进行 , 严格执行已公布的招生计划 , 根本不存在所谓的“内部指标” , 更不会向家长收取高额费用
● “高考骗局”涉及个人信息泄露、考生信息倒卖、电信诈骗等 , 各地相关部门长期以来严格执法 , 并通过信息技术手段取证 , 实施全方位精准打击
□ 本报采访人员 赵丽
7月7日 , 2020年全国高考正式拉开大幕 , 1000多万名考生步入考场 , 迎来他们人生当中的一次大考 。 今年的全国高考受疫情影响 , 较往年推迟了一个月 , 这也是自2003年以来首次在7月举行的全国高考 。
每年高考前后都是涉考诈骗案件的高发期 。 为了提醒广大考生和家长 , 明辨网络谣言 , 谨防上当受骗 , 近日 , 教育部联合中央网信办、公安部等部门梳理汇总了近年来出现频率较高的高考假新闻、假信息 。
《法制日报》采访人员梳理历年高考季常见的谣言和骗局 , 发现考试“真题”、“答案”陷阱、买卖“高考作弊设备”、招生陷阱等最受关注 。
兜售答案纯属骗局
诱惑考生牟取暴利
网上兜售“高考答案”、高考收费“枪手”成为每年高考前后的高频词汇 。
每年高考前夕 , 一些所谓的“高考答案”便会出现在网络中个别隐蔽的角落 。 但来自相关安全中心的拦截数据却表明 , 这些所谓“神奇”的网站并不靠谱 , 是诱惑广大考生、骗取定金的钓鱼欺诈网站 。
在2019年高考中 , 四川省绵阳市游仙分局警方就破获了一起高考作弊犯罪案件 。
西南某大学大四学生董某在考研成功后 , 加入了一个“高考资料群” 。 在群聊中 , 有人询问董某能否提供帮助高考作弊的“服务” , 他没有明确表示拒绝 , 而是告诉考生要把试题照片拍下来发给他 , 其中有3个考生同意 , 董某从他们那里共收取了4980元 。
小静(化名)是在董某帮助下高考作弊的3名考生之一 。 小静在网上向董某购买了“押题”和“作弊”的“服务” , 共计985元 。 在高考前一天 , 小静收到了董某所称的“卷子里是第二天考试原题”的语文“押题卷” , 但等真正语文考试时 , 小静发现“押题卷”与实际所考的内容相去甚远 。
虽然上了一当 , 但抱着侥幸心理 , 在6月7日下午的数学考试时 , 小静还是用手机拍下了试题发给董某 。 当董某发过来的答案完全偏离自己所学知识时 , 小静才发现自己被骗了 。
董某说 , 其实自己没有所谓的“高考试题资源” , 也没有能力帮考生 。 他起初以为在考场信号屏蔽下 , 考生不可能把试题照片成功发出来 , 他只想利用考生想获得好成绩的心态来骗取钱财 。
2019年6月12日 , 山东济南警方破获一起网络售卖“高考押题试卷”骗取考生家长钱财的案件 。 据民警介绍 , 数万元一套的高考押题试卷 , 其实是嫌疑人李某花几百元从书店和网上买来的普通考试试卷 。 李某利用家长想提高孩子高考成绩的急切心理 , 冒充某知名辅导机构负责人向家长兜售“高考押题试卷” , 骗取多位家长钱财共计10多万元 。
接受《法制日报》采访人员采访的业内人士分析 , 售卖“高考答案”这样的行为属于犯罪行为 , 但为何仍有人铤而走险 , 答案只有一个——暴利 。
“全国高考这样的考试 , 我们根本无法获得答案 。 ”这是很多“骗子”被抓获后的原话 。 然而 , 他们依旧能够骗到钱 。 据悉 , 当考生上当受骗将钱打入指定的账户后 , “骗子”便会直接将考生拉黑 。
在2017年的一起案件中 , “骗子”赖某告诉民警 , 他们并不知道考试答案的具体来源 , 自己在网上加入了许多试题答案交流群 , 每当有各种考试时 , 这些交流群中就有人叫卖答案 , 当他觉得答案是真实时 , 就会和发答案的人私聊将答案买到手 , 但他也无法保证这些答案是真的 。
“QQ群里的答案多数是假的 , 但无论真假都能卖出去 , 都是为了骗考生的钱 。 ”据赖某二人供述 , 他们如法炮制 , 通过在网上各种QQ群发布广告 , 散布消息 , 让考生相信他们有能力在考前得到真实答案 , 引诱一些心存侥幸的考生与他们联系交易 。 赖某等人会让考生自己带上手机 , 在考试中接收答案作弊 , 即使答案不真实 , 作弊的考生也不会报警 。
对此 , 教育部提醒 , 高考试题属于国家绝密级材料 , 其保管和运送都有严格的管理措施 , 所有接触试卷的人员均实行封闭式管理 。 考生及家长不要存在侥幸心理 , 更不要购买所谓的“高考绝密答案” 。 购买涉密材料 , 本身也是违法行为 。
据悉 , 为确保2020年度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顺利进行 , 公安部部署全国公安机关多措并举 , 严厉打击涉考违法犯罪 。 截至7月6日 , 全国公安机关集中排查7000多个考点 , 破获涉考刑事案件30多起 , 抓获犯罪嫌疑人230多名 , 收缴无线考试作弊器材7000多件(套) 。
招生陷阱花样繁多
内部指标弄虚作假
考试结束后 , 录取阶段随即而至 , 而这个阶段也成为一些人蠢蠢欲动之时 。 不法分子往往利用考生和家长不熟悉高考相关招生政策实施诈骗 。 有的声称不用看分数 , 只要花钱就能搞定;有的吹嘘自己可以弄到某某大学定向招生计划 , 保证录取 , 收取高额“定向费” 。 为此 , 他们可能会做出一些举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