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答网友禅门三问

佛法:答网友禅门三问网友1问:菩提自性 , 本来清净 , 但用此心 , 直了成佛 。 师傅这个清净是哪个清净?如何理解?答:菩提乃觉悟的智慧之义 。 而自性乃指真如自性 。故“菩提自性”由“菩提”和“自性”两个部分组成!“菩提自性”这四个字合起来解释即是用觉悟的智慧了达真如自性 。“本来清净”这是在解释真如自性的性质本来是清净 , 没有任何污染的 。这就好比解释水的本来性质时可以用清净、干净、纯净、没有任何污染来形容水的本质 。 因此此处“清净”不应只局限于心识 , 因为这是在解释万物本源本来所具有的特性性质 。故而“菩提自性 , 本来清净”这前两句是在论述菩提道果(真如自性)的性质 。“但用此心 , 直了成佛” , 这后两句是在告诉大家只要用当下这颗心契入(觉悟)真如自性的性质(本来清净) , 就可以直接了达真如自性而成就佛果 。心有净有染 , 染心是不能成佛的 。 故悟道之事唯以觉悟的智慧和清净心成佛 。 所以这是在指引大家应该以觉悟的智慧去了达真如自性的本质是清净无染的 , 当这颗心了悟通达了真如自性的清净无染 , 使心恒常住在清净无染的真如自性之中 , 心恒常清净 , 不被万物所转化 , 不被万物所迷惑 , 成佛也就不再遥远了 。 当然 , “住”也不应该以执着心来住 , 若无所执 , 住亦非住 。道家老子云:“知其子(知道万事万物的因果法则及自然规律) , 守其母(守住真如自性) , 没身不殆(这样就不会给生前或死后带来任何危害)” 。 “守”与“住”相通 。网友2问:不是风动 , 幡动 。 心动!这个心不动就是静吗?答:于心来说 , 心不动即是静!无论风动或幡动 , 我心岿然不动 , 此即心静 。心不动 , 即“不被万物所转 , 不被万物所迷惑”之义 ,此处“不动”指不起私心杂念等胡思乱想的各种染念 , 这绝不能用来引导人断灭思维意识和分别意识 。此公案是因为六祖看见两个和尚因为争强好胜而做的毫无价值和意义的辩论 , 因此六祖告诉他们 , 是他们心动了(心错了) , 他们的心被风和幡的运动所转化及所迷惑了 , 六祖直接指出来他们的心已经是错误的 , 他们的辩论更是建立在错误之上的 , 这样就制止了他们的毫无价值和意义的辩论 。网友3问:各位大家好!我有明珠一颗 ,久被尘劳关锁 。 今朝尘尽光生 , 照破山河万朵 。 这个尘劳是不是就是放下 , 和杂念 。 身体不担东西很轻松自在 , 感觉挺好 , 这是解脱?答:佛教是最有担当的宗教 。 佛教云:“为救众生 , 我不下地狱 , 谁下地狱”、“地狱不空 , 誓不成佛”、“众生无边誓愿度”、“化十方为净土 , 变人间为极乐世界” , 从这佛教语言中 , 完全可以看出佛教的担当 。佛教一直在教导众生要有担当 , 但是佛陀又怕众生执着了这些担当 , 而把这些担当当成一种重负或负累 , 因此佛陀在教导大家要有担当的同时 , 还要破除执着心 。 破除了执着心 , 心才能够清净 , 才不会被转化和迷惑 , 这些担当即会变成妙有 , 才会变成菩提道的资粮 。若破除执着 , 担即不担 。此段中“尘劳”指执着心 。 杂念来自于执着心 , 放下与放不下也来自于执着心 , 若无所执 , 则无杂念;若无所执 , 则无所谓放下或放不下 。要注意在佛教放下不是不担当 , 更不是断灭 。 正念也不算是杂念 。


    推荐阅读